研究生讲座PPT课件
(二)“湿热”化燥导致“阴伤”的病因病机探讨
三、“湿热”与“阴伤”同病、互病的分型论治及案例13 举 偶
一、“湿热”与“阴伤”同病在临床上大量存在
湿热与阴伤,一以水湿痰热壅盛为特征,一以阴液精血不足为 特征,一燥一湿,似相互对立不可共存。但临床上阴虚与湿热同病、 互生情况实则大量存在,历代医家对此也多有论及。
雄厚的经典素养 (知识要素)
一定的临床经历 (实践要素)
高超的辨证思维
(思维要素)
3
引言:理念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理念上——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动态 调控,是中医界人个个耳孰能详、引以自豪的中医优势 和特长。也是中医界人士在观念上最重视、已相对达成 共识的中医学特色,以致于在民众百姓中,也高度认可 中医学的这种特色。
对“湿热”与“阴伤”同病之因机证治特点的理论与临床 研究
——延伸系统整体调控优势 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后备带头人 博士生导师
张福利
1
引言:现实状况
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医队伍中名符其实的“临证高手” 寥寥无几,传承、发展不容乐观
医院——各科医生普遍西医化,中医诊疗技能不高 学生难以找到真正的“名中医”跟师学习。
中医辨证:?
中药处方:?
9
病机辨证:下焦阴伤,热伏营血阴络,伴随气分湿热阻遏
一诊处方:玄参25 麦门冬20 生地黄20 生白芍30 丹参15 金银花10 淡竹叶10 竹 茹10
青蒿10 生鳖甲30 牡丹皮15 知 母15 山药15 生甘草10 生姜7.5
十付
效果反馈:服6-10天时曾由傍晚低热转为全天低热,电话咨询, 告之为透热转气的有效反应,可继续服药十付。
在经典学习中,本人又进一步将温病学蕴育的三焦系统病概念 (温热病三焦系统性、湿热病三焦系统性、阴伤病三焦系统性)进 一步总结、提炼、应用,用以提高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的结果。 (案例以后再补充讲解)
在探讨以上两种理论模型以及蕴涵的相辅相成法,提高了临床
疗效的基础上,近三年来,我们又系统探讨了阴伤与湿热同病这类
确诊过敏性紫癜,随即转求我院专家治疗,但经
三个多月中药汤剂治疗无显效。
查询处方:基本为犀角地黄汤原方应用(有一定经典功底)
刻下四诊:斑疹色红,下肢为重。长期口臭、便溏、时牙龈
出血。体肥胖。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
本人处方:犀角地黄汤 + 温胆汤及黄芩 服药效果:一周即显效(陈旧性开始吸收,未见新发的)
6
热闭心包 (营血层次)
热结肠腑 (气分层次)
外层对内层形成包绕、闭锁
7
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证
便溏 口臭 肥胖 属湿热阻结中焦
腑实证
心包证
湿热证 邪伏阴络证 肝肾阴伤证
气热证
血热证 营热证
痰湿证 食滞证
气滞证
过敏性紫癜而舌红 属营血热盛而发斑
8
案例二:
某女性,我校本科生,21岁。就诊日期2006年11月 病史经历:15岁确诊Ⅰ型糖尿病后注射胰岛素。
一月即痊愈,至今六年未复发)
问 题:抓主症而用经典原方的常规疗法为什么
无显著效果?
5
讨论:
问题——热病心包证(昏迷)和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 并存时如何处置?
西医方法——常规抢救治疗 + 水合氯醛灌肠 中医方法——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 + 大黄末)
用普通的脏腑相关理论难以解释和指导
吴鞠通《温病条辨》:“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
针对这种现实情况,近年来本人立足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 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对“湿热”与“阴伤”同病、互病的病因12 病 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内容提要
一、“湿热”与“阴伤”同病是临床上大量存在的非健康 状态
二、基于经典对“湿热”“阴伤”同病、互病的病因病机 探讨
※ (一)“阴液不足”助生“湿热”的病因病机探 讨
需要相反相成法解决的更为复杂的临床状态,使我们处理临床疑难
重症的水平再次迈上一个新台阶。
11
开展“湿热”与“阴伤”整合性研究的目的——基于 目前教材编写、临床辨治中存在的问题
按形式逻辑一般推理:湿热证是以水湿停聚,湿热交蒸为主要 病理特征的证候;阴伤证是以阴津亏损、失于濡养为主要病理特征 的证候。二者一为水湿内盛,一为阴津亏损,处于湿和燥两个极端, 因此,湿热证与阴伤证大多不可能同时发生。
近半年持续低热(每晚6-8时体温在37-37.5℃间), 伴严重失眠,空腹血糖多在7-9之间。经西医多次 化验检查无感染病征象。半年来在校部和附医院
多处求治,未曾获效,转而求治我处。
中医四诊:口干口渴,两颧红赤,心烦心悸,易失眠盗汗, 腰酸腿软,舌红绛,苔白黄而伴浮腻、少苔, 脉细数(心率120次/分)
现实中——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医医生还仅仅是 把这种中医特色停留在观念层面上、文字表述上、论文 著作中、言谈话语中,而并没有渗透到临床诊疗实践中, 以致于使前来就医的百姓民众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 情况比比皆是。
结论——中医人太应该在汗颜中反思了
4
案例一:黄某某,男,50岁。就诊于2006年。
就诊经过:三个半月前发生全身多处出血点,于哈医大二院
二诊病状:体温正常,睡眠改善,心率85次,空腹血糖连续五天 检测为6-7之间,舌红绛减退,脉转缓和。
二诊处置:一诊方减双花、青蒿、生鳖甲加五味子,二十付调护。
10
吴鞠通《温病条辨》:“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
蕴育气血系统病概念——深化了整体观念、整体调控,突破了 单一抓主症、主要病机等诊疗方式, 使临床诊疗效果大为提高(包含痰瘀 同治、经络同治)。
学院——教师普遍书本化,缺乏最基本临床技能,更 谈不上医术高超,“跟名师 学经典 做临床
“ 在流于形式。
年青的中医学子们如何
“逃离惯性” “突破越狱” 2
引言:对超越之路的个人思考
个人学历:(1980-85)本科——中医专业 (1985-88)硕士——医史专业(医学辨证法方向) (1989-92)博士——医史专业(医学与哲学方向) 1988——2002年(哈医大医史教研室) 2002——2012年(本校温病教研室)
由于这种认识普遍存在于相关教材和论著中,致使许多医生在 临床诊断中会有意无意忽略对“湿热”与“阴伤”并存状态的忠实、 客观表述和全面、辨证分析,随之,临床治疗时也往往发生将“滋 阴津”与“祛湿热”完全孤立起来的片面处置,以致治疗不当,疗 效不佳甚至贻误病情的情形屡见不鲜。尤其集中表现为对“阴伤” 导致“湿热”的机理和表现认识不足,临床处置更为失当,急需唤 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