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19届(高2016级)高三一诊文综历史1.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A. 加速了社会转型B. 冲击了贵族政治C. 促进了民族认同D. 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AB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排除。
【点睛】“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
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 制约丞相权力B. 提高行政效率C. 加强中央集权D. 监察三公九卿【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中可以看出,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朝可以制约相权,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中朝和三公九卿之间相互制衡,中朝无法监察三公九卿,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
3.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石窟”反映的是魏晋至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佛教石窟,这说明了当时佛教影响扩大,故C项正确;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故B项排除;从魏晋开始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经济影响力有所下降,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石窟”是关键信息。
4.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A. 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B.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C.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从古代科技成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所占比例比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都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B项正确;图中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5.依照法律,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
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这表明A. 陶片放逐法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B. 雅典民主是一种集体暴政C.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的混乱D. 雅典法律更注重程序正义【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依照法律”“不问过失,也不问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放逐”表明,雅典的法律比较注重程序,故D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保障民主制度的,打击民主敌人的方法,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法律注重程序,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弊端,故B项排除;陶片放逐法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故C项错误。
【点睛】“依照法律”“不问过失,也不问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放逐”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6.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
这一现象A. 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B. 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C.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D. 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文明传播,但破坏了非洲、美洲文明,因此“三角贸易”破坏了多元文明的格局,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故A项排除;C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7.下表下表是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一些认识,据此可知A. 工业革命原因的多元性B. 这些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认识C. 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认识D. 没有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政策的转变、经营企业的自由、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商业和信贷的扩大等都推动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反映出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A项正确;材料中观点都是从某个或某些方面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观点没有体现出阶级立场,故C项排除;汤恩比的观点考虑到了英国的传统,故D项排除。
8.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属于历史叙述;材料“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属于历史解释,因此正确答案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历史观点、历史结论,故ABD项排除。
9.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
这表明法国A. 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B. 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C. 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D. 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表明法国用法律为共和政体的稳固提供屏障,同时这也说明法国当时保皇派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责任内阁制,故A项排除;总统共和制是美国的政体,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的曲折性,故C项排除。
10.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A. 统一时机不成熟B. 统一市场孕育不成熟C. 宗教改革不成功D. 邦国执政阶级不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19世纪初”“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中可以分析出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货币、关税等比较繁杂,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没有形成统一市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德意志地区统一市场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宗教改革和执政阶级问题,故CD项排除。
【点睛】“19世纪初”“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是关键信息。
11.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
”据此可推知,他推崇的作品是A.B.C.D.【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
”反映出罗丹反对“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主张真实,这体现出罗丹是个现实主义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现代主义作品,排除;B 项是浪漫主义作品,排除;C项是印象派作品,排除;D项是现实主义作品,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通过“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
”分析出罗丹的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12.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攻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来自实验室,导致其频频落选。
甚至在1921年还进行过辩论和投票,都没有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说明诺贝尔奖A. 评奖过程非常谨慎B. 只重视实验室的成果C. 评审程序不够公正D. 对理论研究存在偏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还进行过辩论和投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只重视”,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偏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
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
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
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
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
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
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
“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特点:①时间早且区域多;②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③重心逐渐南移;④出现专业化产区;⑤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作用: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
(2)背景:①世界市场的发展;②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①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②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从材料“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纺织工具不断革新”“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