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A)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A)


➢ 讨论:
E
A C l
1)E与(组分性质,温度,溶剂,λ)有关
当组分性质、温度,λ和溶剂一定,E一定
2)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下E可能不同(选择性吸收)
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下E一定不同
3)E↑,物质对光吸收能力↑, 定量测定灵敏度↑
→ 定性、定量依据
2.吸光系数两种表示法:
1)摩尔吸光系数ε:
在一定λ下,C=1mol/L,L=1cm时的吸光度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其它波谱法 *质谱法(MS)
第一节 光学分析概论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二、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三、光谱法仪器——分光光度计
1. 光的基本性质 (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 光的传播速度:
νλc ,σ λ1
V = c =
n
c -真空中光速 2.99792458×108m/s
(二)化学因素
• Beer定律适用的另一个前提:稀溶液 • 浓度过高会使C与A关系偏离定律
四、透光率的测量误差——ΔT
A lg T E C l C A 1 E l E l lg T
浓度的相对误差 C 0.434T C T lg T
✓ 影响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两个因素: T和ΔT ➢ ΔT影响因素:仪器噪音 1)暗噪音 2)讯号噪音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方法比较
化学分析:常量组分(>1%), Er : 0.1%~0.2%
准确度高
依据化学反应, 使用玻璃仪器
仪器分析:微量组分(<1%), Er : 1%~5% 灵敏度高 依据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 需要特殊的仪器
例: 含Fe约0.05%的样品, 称0.2 g, 则m(Fe)≈0.1 mg
样品溶液 样品池 A样
✓ 注:采用空白对比消除因溶剂和容器的吸收、光的散射和 界面反射等因素对透光率的干扰
三、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A E C l
• 依据Beer定律,A与C关系应 为 经过原点的直线
• 偏离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表现 ✓为(以一下)两光个学方因面素 ✓ (二)化学因素
(一)光学因素

二、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一)光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电磁辐射
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析法的统称~。 (二)分类:
1.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作用时,物质内 部发生量子化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发射或散射 辐射等电磁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定性、定量分 析方法.
➢ 按能量交换方向分 吸收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形状相同,max 相同,Amax 不同
——定量分析的基础
4.吸光度测量的条件选择:
λmax Amax 测定灵敏度高
1)测量波长的选择: λmax左右 较小的ΔA
E
A C l
须在λmax下测定
2)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选A=0.2~0.7
3)参比溶液(空白溶液)的选择:
空白溶液 配制样品的溶剂 参 比 池光学性质和厚度相同 样 品 池 空白溶液 参比池调节光 路 A参 0 ,T 100%
A = EcL
检测器
光源
参 比
L
0.20
2L
比尔定律: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
A = EcL
显示器
பைடு நூலகம்
0.00
检测器
光源
参 比
0.10
c
0.20
2c
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 A = EcL
显示器
0.00
检测器
光源
参 比
0.10
红 蓝绿光
0.00
红 红光
朗伯-比尔定律
A=lg(I0/It)=EcL
1.Lamber-Beer定律的适用条件(前提)
1.非单色光的影响: ✓ Beer定律应用的重要前提——入射光为单色光
• 照射物质的光经单色器分光后 并非真正单色光
• 其波长宽度由入射狭缝的宽度 和棱镜或光栅的分辨率决定
• 为了保证透过光对检测器的响 应,必须保证一定的狭缝宽度
• 这就使分离出来的光具一定的 谱带宽度
设入射光由波长为λ1和λ2的光组成 入 射 光 光 强 分 别 为I0 1和 I0 2 对应的透过光光强分别为I1和I2
A lg T
lg
I I0
E C l I
I0
10 ECl
又 T I1 I 2 I 01 10 E1Cl I 02 10 E2Cl
I 01 I 02
I 01 I 02
10 E1Cl I 01 I 02 10(E2 E1)Cl I 01 I 02
A
lg T
E1C
l
lg
I 01
A = A1 + A2 + … +An
用参比溶液调T=100%(A=0),再测样品溶 液的吸光度,即消除了吸收池对光的吸收、反射,
溶剂、试剂对光的吸收等。
A1
=
lg
I0 I参比
A2
=
lg
I0 I试液
A
=
A2
-
A1
=
lg
I参比 I试液
二、吸光系数和吸收光谱
1.吸光系数的物理意义:
单位浓度、单位厚度的吸光度
➢ 按作用结果不同分 原子光谱→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带状光谱
(1)发射光谱
M * 发光释放能量M hν 发射光谱
激发态
基态 光
✓例:γ-射线;x-射线;荧光
(2)吸收光谱
M hν吸收辐射能量 M * 吸收光谱
基态 光
激发态
✓例: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
光谱种类
原子光谱:吸收、发射、荧光
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紫外、可见、红外等吸收光谱
I
带状光谱
黑体辐射:白炽灯、液、固灼热发光
连续光谱
2.非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 测定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和偏振等基本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 分类: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χ射线衍射法
3.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P176
➢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三、光谱法仪器——分光光度计
➢ 主要特点:五个单元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记录装置
检测器
10.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 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特点 – 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1, 10-4%~10-5% – 准确度能够满足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 相对误差2~5% (1~2%) – 操作简便快速 – 应用广泛
重量法 容量法 光度法
m(Fe2O3)≈0.14 mg, 称不准 V(K2Cr2O7)≈0.02 mL, 测不准 结果0.048%~0.052%, 满足要求
带*的为四 大波谱
原子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分子光谱法
发展联用技术是趋势!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原子荧光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子荧光光谱法(MFS) 分子磷光光谱法(MPS) 化学发光光谱法 拉曼光谱法(RS)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互补光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透光率(透射比)T(Transmittance)
T = It I0
I0 入射光
吸光度A (Absorbance)
It 透过光
A = lg(I0/It) = lg(1/T) = —lgT It↑ A↓
10.2 光吸收基本定律:朗伯-比 尔定律
1.0 350
0.8
Cr2O72-
0.6
0.4
0.2
525 545 MnO4-
300 350 400
500
600
700 /nm
苯 (254nm)
甲苯 (262nm)
A
230
250
270
苯和甲苯在环己烷中的吸收光谱
➢不同物质吸收光谱的形状以及max 不
同 ——定性分析的基础
➢同一物质,浓度不同时,吸收光谱的
单位:J(焦耳),eV(电子伏特) 1eV=1.602×10-19 J
波粒二象性
E=h
c
=
V h
=
h
n
真空中:E h c
结论:一定波长的光具有一定的能量,波长越
长(频率越低),光量子的能量越低.
单色光:具有相同能量(相同波长)的光.
混合光:具有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光复合在
一起. 例如白光.
2.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
~3.0 ×108m/s
-波长,单位:m,cm,mm, m,nm,Å
1 m=10-6m, 1nm=10-9m, 1Å=10-10m
-频率,单位:赫芝(周)Hz 次/秒
n -折射率,真空中为1
σ-波数,单位:cm-1
电场向量 Y
Xx
Z
微粒性
光量子,具有能量。 E h
h-普朗克(Planck)常数 6.626×10-34J·s -频率 E-光量子具有的能量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 非光谱法:内部能级不发生变化
仅测定电磁辐射性质改变
物质分子内部3 种运动形式及其对应能级:
1. 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电子能级; 单重态:激发态与基态中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反. 三重态:激发态与基态中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同.
2. 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振动能级;
I 02 10(E2 E1)Cl I 01 I 02
➢ 讨论: 入射光的谱带宽度严重影响吸光系数和吸收光 谱形状 E1 E 2 A E1CL 成线性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