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移植的原则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移植的原则
坚持一定的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遵循科学性原则, 就是法律移植要实事求是, 从
国情出发, 立足现实需要而进 行 。也 就 是 要 有“科 学 的移植观”。法律移植是 相 当 复 杂 的 工 程 , 我 们 应 从 具体国情出发, 充分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法律内在供 应不足的现状等因素, 尤其要注意国外法律与本国 法律之间有无同构性、兼容性 , 有 选 择 地 移 植 。就 其 范围而言, 包括了外国的法律及国际公约和惯例; 就 其内容而言, 包括法律规范, 主要是执行社会公共职 能的法律规范, 如交通、环保、资源 、人 口 、高 科 技 等 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及实践中的制度、原则, 如庭审方 式、调查取证、律师参与诉讼 等 制 度 。诸 如 我 国 刑 事 诉 讼 法 的 无 罪 推 定 原 则 、合 同 法 的 情 势 变 更 原 则 等 , 就是经科学移植而来, 并已融入我国法律体系之中, 成为相应部门法中的基本法律制度发挥重要作用。
①( 英) 阿兰·沃森著, 贺卫方译:《法律移植论》,《比较法学研究》1989 年第 1 期。 ②徐国栋:《中国法学怎样走向世界》,《现代法学》, 1997 年 4 期。 ③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 群众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56 页。 ④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 群众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68 页。
一 、法 律 移 植 的 定 义 及 其 价 值 法 律 移 植 ( legal transplant) 是 法 律 规 范 、制 度 、 原则、意识等在国家或民族间的迁移与发展, 是世界 法律文明发展史中的普遍现象, 通俗来说, 是指一个 国家法律制度的某些因素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 许 多 国 家 的“法 律 集 团 ”中 输 入 的 一 种 行 为 。①不 同 国 家、民族的法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在国 家和民族间创造性地移植和借鉴是历史的必然, 是 一种唯物的客观存在, 古今中外并不少见。正如沈家 本先生所倡言的“泰西各国…十九世纪以来, 科学文 明, 而研精政法者复明兴辈作, 乃能有今日之强盛。 它偶然哉?方今中国屡经变故, 有事艰难, 有志之士, 当讨究治道之原, 旁考各国制度, 观其会逢, 庶几采 撷精华, 稍有补于当世。”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资 源充分交流的今天, 法律移植已成为推动各国法律 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 法律移植的价值在于, 它是法律普遍性的必 然 表 现 , 是 法 律 发 展 的 规 律 之 一 。象 中 国 这 样 法 治 后发的国家, 可以通过法律移植的捷径, 将法治的 普遍价值引入本国的法治体系, 吸取精华, 取长补 短 , 以 促 进 本 国 法 治 进 程 。从 社 会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考
2006年第 2 期 第 5 卷( 总第 23 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 olice officers
No.2, 2006 Ge ne ra l No.23, Vol.5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移植的原则
陶振全
( 安徽大学 法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 三)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国际社会一体化要求法 律移植
法制现代化是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法律发展过 程, 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个 别 态 势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文化、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 , 经 济 共 同 体 、全 球 一 体 化的浪潮推动着国家间交往的日益频繁, 必然要求 各国能在各领域多方位地接轨, 以便更好地交流、借 鉴而共同进步。这种趋势也同样反映在法学领域, 国 际社会的一体化趋势要求各国立法协调国内法和国 际法的关系, 不同法律文明的 相 互 碰 撞 、渗 透 、融 合 也需要法律移植作为直接有效的捷径。我国于 1993 年 实 施 的《海 商 法 》中 有 90%以 上 的 规 定 来 自 于 各 国法律或国际条约, 该法从颁布之日起便受到了世 界各国的赞同及欢迎。
( 四)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不乏法律移植成功的实例 我国清末由沈 家 本 主 持 的“变 法 修 律 ”, 主 要 工 作就是移植西方法律。虽然这些法律因清王朝的灭 亡而大多胎死腹中, 没有来得及正式实施, 但它们却 成为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法制的渊源或参照。1980 年 代 , 我 国 在 知 识 产 权 领 域 的 法 律 移 植 , 以 及 1990 年代对移植范围的扩大所取得的效果, 都充分说明 了法律移植的有效性。在民商法领域, 罗马法作为 “商品社会的世界性法律”, 我国如同欧洲一样, 不同 程度上受到其影响。在经济法领域, 我国近年来的证 券立法、期货立法等都有着借鉴西方有关立法的痕 迹。 “不能否认, 现代中国法律基本上是继受法, 严格 说来, 我们继受的主要是西方法, 因此, 我们逃不脱 当学生的命运。”②通过移植, 我国有些法律从无到有 并显示了一定的功效。可见, 法制现代化的进程需要 法律移植的支持。 三 、法 律 移 植 应 恪 守 的 原 则 无疑, 基于我国国情和法制现状, 法律移植必须
法律移植是实现我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关于法律移植问题的研究颇多, 但不少集中于必要 性、可行性、甚至“姓资姓社”等老 问 题 的 争 论 上 。笔 者认为, 法律移植是古今中外的客观存在, 问题的关 键在于如何移植、应掌握什么原则移植而不是该不 该移植。为此, 本文主要从法 律 移 植 的 价 值 入 手 , 探 析法制现代化进程对法律移植的要求以及法律移植 应遵循的原则, 以期对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有所裨 益。
【收稿日期】2006 - 01 - 22 【作者简介】陶振全( 1973—) , 男, 安徽霍邱人, 安徽大学法学院 2003 级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①孙国华:《法理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121 页。 ②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 中国书店 1990 年影印版, 第 92 页。 ③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 吴象婴、梁赤民译,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6- 7 页。
二 、法 制 现 代 化 进 程 对 法 律 移 植 的 要 求 ( 一)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不平衡性要求法 律移植 人类历史进步过程中, 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社 会、国家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下, 落后国家为了赶上发 达国家, 就有必要移植发达国家包括法律在内的先 进制度。这种状况, 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上并不少 见。日本在中世纪, 慕于我国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 繁荣便全面引进当时唐朝的法律制度, 引发了一场 “文化革新”运动, 大大促进 了 日 本 经 济 及 文 化 的 发 展, 也使其成为中华法系的国家; 而到了明治时代, 由于西欧诸国经济文化迅猛发展, 日本又出于自身 需要而全面引进了德国法和法国法, 史称“明治维 新”, 这次维新运动使日 本 紧 跟 潮 流 , 抓 住 了 社 会 进 步的机会, 日本也从中华法系转变为大陆法系; 二战 之后, 日本又因历史原因而大量引入美国法, 从而又 进一步加速了其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日本在法律移 植方面的成功, 说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不平 衡性要求进行法律移植。
科学性原则要求, 伴随法律移植范围、内容的广 泛和深入, 在移植之前有必要首先研究本国的法律 在该领域的现状, 明确是否需 要 移 植 、移 植 什 么 、移 植多少; 其次是研究输出国的法律形成过程及其社 会环境乃至最终的社会效果; 再次, 还要对输出国与 输入国的社会土壤进行比较, 看某法律规则的原产 地 与 移 植 地 、输 出 国 与 输 入 国 的 社 会 土 壤 是 否 相 似 ; 最后才可以决定是否进行移植。违背科学原则的经 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行不通的。坚持科学移植, 才 能避免法律移植的盲目性, 有的放矢, 防止出现移植 过分超前而浪费资源, 甚至影响我国法律体系整体 性的不良后果; 杜绝急于求成、片面追求法制表象或 数量上的所谓现代化现象。由于移植不慎导致法律 移植后又被废置不用的事例并不少见, 其结果都是 事与愿违, 欲速 则 不 达 。如 1928 年 日 本 在 刑 事 审 判 中移植美国的陪审制度, 由于不符合当时日本的国 情, 被迫于 1934 年废止该制度。所以, 对于我国法制 现代化建设而言, 应坚持从我国的实际需求出发, 以 科学和理性指导法律移植工作, 这是保证法律移植 成功的关键。
【摘 要】本文从法律移植的概念及其价值切入, 述及法制现代化进程对法律移植的要求及法律移植对法制
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论述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应坚持科学性、本土化和适度循序渐进原则。
【关键词】法制现代化; 法律移植; 原则
【中图分类号】DF0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671- 5101( 2006) 02- 0015- 03
16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2
理论法学
陶振全: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移植的原则
最大程度的社会调整效能,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 提高。
能否落实本土化是法律移植目的实现的关键。 就我国而言, 悠久的历史形成的许多传统根深蒂固, 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外来法律, 不但难以实现在我 国推动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预期, 反而可能引起外来 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律传统的激烈冲突。本土化原则 要求我们周密地研究我国本土资源社会环境, 使移 植的法律能够顺利地实现本土化, 发挥应有作用。同 时, 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对将移植的法律进行筛选、 调整、变动。在程序上, 首先 要 对 移 植 的 法 律 进 行 选 择、锁定并做全面的研究论证 , 包 括 对 其 生 存 环 境 、 自身价值及亲和能力等的分析; 其次, 对所移植的法 律做哪些变动以及这一变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进 行分析论证; 最后, 确定变通后的法律成为我国法律 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 二)“本土化”原则 所 谓“本 土 化 ”, 按 照 学 者 的 解 释 , 一 方 面 是 指 “按照本民族的特质而发展。”③另 一 方 面 是 指“与 本 国( 本民族、本地区) 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 及 风 俗 习 惯 等 密 切 相 结 合 ”。因 为 只 有 经 过 本 土 化 的 法律才能对民众产生亲和力, 便于民众接纳、消化和 吸收, 减少施行的阻力。正如学者指出,“真正能得到 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 恰恰是那些与通行的习惯惯 例相一致或相近的规定, 一个只能靠国家强制力才 能贯彻下去的法律, 即使理论上再公正, 也肯定失 败”。④我国法制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本土化, 不仅 指要使引进的法律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民情相协 调, 更要在保持所引进的法律具备先进性的前提下, 将其改造成适合我国现实社会需要的形式, 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