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地震波动力学

1地震波动力学


当μ 值比较大时,值就变小,这说明常数 的物理意义是阻止切应变的一个度量,因此它 常常亦被称为剪切模量。对于大多数岩土介质, 帕,而对于液体,,此时切变无穷大 有时为了方便起见,除了上述二个弹性常数以 外,还应用其他一些弹性常数。最普通的是杨 氏模量 E ,泊松比 σ 和体积压缩模量 K 。这三个 弹性系数的定义分别是:杨氏模量 E 表示为当 圆的或多角形柱体试件,在其一端面上受力, 而侧面为自由面时,所加应力与相对伸长之比,
内力起作用,使固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就是 所谓的弹性。外力取消后,能够立即完全地恢复 为原来状态的物体,称为完全弹性体,通常称之 为理想介质。反之,若外力去掉后,仍保持其受 外力时的形态,这种物体称为塑性体,亦称为粘 弹性介质。 在外力作用下,自然界大部分物体,既可以 显示弹性也可以显示粘弹性,这取决于物体本身 的性质和外力作用的大小及时间的长短。
V p1

V s1下半空间为V Nhomakorabeap2、
Vs2

如 图 1.1.26 。 当 一 平 面 纵 波 以 1 角 投 射 至 界 面
根据惠更斯原理,波前到达界面上的点可看成一新震源, 并产生新扰动向介质四周传播,从而形成反射和透射的纵 波和横波(SV 波) 。根据光学原理,不难证明在弹性分界 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之间的关系为:
在地震勘探中, 地震波的振幅 A 随传播 距离 r 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衰减,
-a r
A A e
0
( 1.1.57 )
图1.1.21 大地滤波作用对波形的改造
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吸收 衰减作用,滤去了较高的频率成分而保留较 低的频率成分,岩土介质的这种作用称为大 地滤波作用。高频成分的损失,改变了脉冲 的频谱成分,使频谱变窄,因而使激发的短 脉冲经大地滤波作用后其延续时间加长,分 辨率降低。这种经大地滤波作用后输出的波 称为地震子波。
分配表达式,即 Zoeppritz 方程: 分配表达式,即 Zoeppritz 方程: 根据波动方程,可推导出描述上述各波在弹性界面上的能量 则根据斯奈尔定律、位移的连续性及应力的连续性,并 根据波动方程,可推导出描述上述各波在弹性界面上的能量 分配表达式,即 Zoeppritz 方程:
2.平面波的法线入射 当地震波垂直入射到界面上时, 1 0 ,如图 1.1.27 所示。 据斯奈尔定律, 1 2 1 2 0 ,解方程组(1.1.64) 可得
t t , x / t 定义为视速度 V * 。由图可见,地震波沿射线传播
的真速度 V s / t ,
s 因 x cosa
所以
V*
V cosa
(1.1.62)
图 1.1.25 视速度示意图
式中 a 为地震波射线与其自身的地表投影的夹角 ( 出射 角=90°-入射角)。式(1.1.62)表示了视速度与真速度之 间的关系,称为视速度定理,可以看出,视速度总是大 于真速度。当a 0 时,V V ,即波沿观测方向传播,其视 速度就是真速度;当a 90 时,V ,即若沿波前面观测 波的传播程度,此时波前面上各点的扰动都同时到达, 好象有一波动以无穷大的速度传播一样;在均匀各向同 性介质中,由于 V 不变,V 的变化反映了地震波入射角 的变化。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中,近炮点记录道接收到 的反射波视速度高,相邻记录道之间反射波的时差小, 远炮点记录道接收到的反射波视速度低,相邻记录道接 收到的反射波时差大。
叠加后产生相长干涉, 其绕射波时差必须在二分之 一周期范围内,否则产生相消干涉。此时,绕射源 发出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界面上以半径 r 为圆的圆周 带内(即第一菲涅尔带内) 。设界面上的介质是均 匀的,速度为 V,波在主频为 f , 为波长,则第一菲
c
涅尔带半径为:
Vt VT 2 vt 2 r oc - ob ( ) - ( ) 2 4 2
横向分辨率越高) 。因此,不等式
a 2r
(1.1.82)
决定了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率(即横向上可分辨地 质体的最小长度的能力) 。可见提高地震勘探的横向 分辨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反射波的频率。
一个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
地震波经过上覆 i - 1 个反射面在第 i 个反射面上反射的情况。研 究图 1.1.37 所示的模型, 若第 i 个和第 i - 1 个反射面上的反射系 数和透射系数分别用 R 、T 和 R 、T 表示。假设入射波的振幅为
ARP
ATS ARS 0
2V P 2 - 1V P1 2V P 2 1V P1
ATP 1 - ARP
2 1V P1 2V P 2 1V P1
(1.1.66)
式(1.1.66)中第一个方程表明在平面波垂直入射时,不存在
A 不存在转换横波,因为此时转换波的反射系数 和透
sin 2 sin 1 sin 1 sin 1 sin 2 P V p1 V p1 V p2 V s1 Vs 2
(1.1.63)
该式即为斯奈尔定律,又称为反射和透射定律。其中
P sin i Vi
称为射线参数, 它取决于波的入射角度,
, 2 , 1 , 2 1 , 1
* *

f* V*
1.2.3 地震波的频谱 由震源激发、经地下传播并在地面或井中接收到 的地震波通常是一个短的脉冲振动,应用信号分 析领域中的广义术语,称该振动为地震子波。它 可以被理解为有确定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在很 短时间内衰减的一个信号。地震子波振动的一个 基本属性是振动的非周期性。因此,它的动力学 参数有别于描述周期振动的振幅、频率、相位等 参数,而用振幅谱、相位谱(或频谱)等概念来 描述。
图1.1.11 波的振动图形
图1.1.12 波剖面图
k k 视 波 长 、 波数分量 (一般沿地表观测就是 , 也 有 人 称 之 为 视 波 数 ) 和 视 速 度V 之 间 有
* x
*
下述关系
T V
* * *
V* f*
(1.1.40) (1.1.41)
k
1

*

1 T V
分别为入射波、反射和透射纵波以及反射和透射横波与界 面法线的夹角。
若设入射纵波的能量为 1, 并记反射纵波 R 和反射横波
P
RS
的振幅分别为
TP
ATP
ARP

ATS
ARS

TS
透射纵波
和透射横波 和 ,
的振幅分别
图 1.1.26
纵波入射时的反射和透射
则根据斯奈尔定律、位移的连续性及应力的连续性,并根 据波动方程,可推导出描述上述各波在弹性界面上的能量 则根据斯奈尔定律、位移的连续性及应力的连续性,并
2.费马原理
费马原理表明,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旅行 时和沿其它任何路径传播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 亦波是沿旅行时间最小的路径传播 ( 最小时间 原理)的。
在时间场内,将时间相同的值连起来,组成等 时面,等时面与射线成正交关系。
3.视速度定理
图 1.1.25 的 A、B 为两个检波器,间距为 x ,地震波沿射 线 1 到达 A 点的时间为 t ,沿射线 2 到在 B 点的时间为
ARP 为正, 当 1V P1 2V P 2 时, 说明反射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同相;
反之, 1V P1 2V P 2 ,
ARP 为负,表示它们反相,即相位相差

。分
析式(1.1.66)中第三个方程可以看出,透射系数永远为正, 故透射波同入射波永远是同相的。
1.5.2 横向分辨率
第一章 地震波动力学
地震勘探主要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弹 性)波在浅层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其传 播的动态特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波传 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另 一是波传播中它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规律,称为动力学特征。前者是地震波对地下 地质体的构造响应,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地下 地质体的岩性特征,有时亦是地质体结构特征 的响应。我们把上述两种特征统称为地震波的 波场特征。
广义绕射理论说明,地面上某点O(自激 自收点)的能量都是地下界面上每一绕射点对 它“贡献”的结果,问题是每一个点的“贡献” 都是等量的吗?理论和实践证明它们不是等量 的并且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分析认为在地面O 点观测到的波的能量主要是由该范围内的绕射 点形成的绕射波对该观测点的“贡献”。这个 带我们称为菲涅尔带。如图1.1.36所示。从O 点发出一球面波,波前到达界面上时形成绕射, 考虑到所有绕射对O点的贡献,要使得所有绕 射
1.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表明,在弹性介质中, 可以把已 知 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看作从该时刻产 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经过t 时间后,这些子 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到t t 时刻新的波前。应 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说明波的反射、 折射和绕射现 象。见图 1.1.22。
图1.1.22 惠更斯原理示意图
地震波传播范围内,绝大多数岩石都可 以近似地看成是完全弹性体(理想介质)来 研究。 1927年勒夫(Love. A. E. H)证明由于弹性能 是应变的单值函数,系数和必须相等,因此 36个弹性系数可以减少到21个。当我们研究 的弹性体如果是各向同性介质,勒夫进一步 证明这些系数可以减少到只剩二个,我们把 它表示为λ 和μ ,称为拉梅常数。
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既可以用随时间而变化 的波形来描写,也可以用其频谱特性来表述。前 者是地震波的时间域表征,后者则是其频率域表 征。由于它们具有单值对应性,因此在任何一个 域内讨论地震波都是等效的。
地震子波的另一个属性是它具有确定的起始 时间和有限的能量,因此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即 衰减,衰减时间的长短称为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 长度,以后将会讨论到,它决定了地震勘探的分 辨能力,而且可以很容易地证明:地震子波的延 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谱的频带宽度成反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