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选择
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
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 或者不反对)才能实施。 集体行动,多数人同意,可以是1/2以上 同意,也可以是2/3以上或其他比例同意 就可以通过。多数同意又可以分为简单多 数和绝对多数。
最优多数规则
多数同意规则的特点:
(1)部分人利益受损 (2)“多数人专政”现象
学历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收入还是决定一个人的 职业和社会地位最重要的因素
U p U p ( , am )
Up是被选出的政治家的效用 〒 是当选和再次当选的主观概率 am 是其他变量
(二)政治家
政治家收益: 是指得到一般权利和特权,可以为他人 提供服务,获得货币回报等。
案例讨论
请用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政府通 过城市交通建设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及决策 对于实现公共部门三大职能的促进作用?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 布坎南说:“公共 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 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丹尼斯· 缪勒的定义:“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 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 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 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 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
中位投票人定理
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按简单多数 规则必定能得出一个惟一的结果,该结果恰好 是中位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中位投 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是中位 投票人定理。 如果每个投票者都有最偏好的方案,这些方 案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投票人数又为奇数,那 么必定有一个方案处于所有方案正中间,把这 个方案视为第一偏好的人,也即对所有方案持 中间立场的人就是中位投票人。
二、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直接民主制,是指集体决策中所有相
关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 制度。 直接民主制是最为原始的集体决策制 度,也是最能反映全民意愿的制度。
一致同意规则(一致性规则) (UNANIMITY RULE)
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
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 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 权。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公共 选择)才能进行。 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
单峰定理
1.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单峰偏好是指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 对其它方案的偏好不如该方案。 如果所有选民的偏好都是单峰的,那么 投票悖论就不会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单 峰定理。
单峰定理
1.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多峰偏好是指投票者对某方案的偏好程度 低于对周边方案的偏好程度。
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图4.3 中位投票人定理
空间竞争模型(金融中心、商业街的 形成)
0
0.5 图 3- 7 空 间 竞 争 模 型
1
三、间接民主制(代议制)下的公共 选择
(一)选民(投票人)
P-该项目获胜的概率
R-收益 C-投票成本
pR C 0
投票交易(logrolling)导致社会 福利的下降
投票悖论
A A C ( 1) 图 3-3 投 票 均 衡 B C B C C ( 2) C A A C C B C ( 3)
投票悖论
三个人1、2和3,就A、B和C三种方案进
行两两投票。 投票悖论与投票均衡
投票悖论
三个人对三种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 1:A›B›C 2:B›C›A 3:C›A›B
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观点:
保罗· 萨缪尔森和威廉· 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流行 教科书《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这一理论是一种 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公共选择理 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 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 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改善收 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 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 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邓肯.布莱克 2.形成阶段: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1919 -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3.影响扩大阶段 4.迅速发展阶段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
(二)基本特征
将政治过程看做是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 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 是“消费者”、选票时“货币”,选举制度可 以等同于“市场制度”。
官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个人:具有不同利 益的选民
投票 政治过程
利益集团
选举产生公共机构
投票
立法制定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供给
官僚集团
官僚是经济人
官僚追求的利益既包括直接的经济利益,也 包括非直接经济方面的利益。 “榕树型”扩张 无产权约束; 高度垄断; 考核指标模糊; 监督困难。
(四)利益集团
(3)少数人不热心参与
(4)相对容易作出决策 (5)可能的多种选择结果
(6)无法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
(7)可能存在投票交易
投票悖论
18世纪80年代法国思想家孔多赛提出了著名
的“投票悖论”: 三个人对三种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 1:A>C>B(甲偏好A胜于C,又偏好C胜于B) 2:B>C>A(甲偏好B胜于C,又偏好C胜于A) 3:C>A>B(甲偏好C胜于A,又偏好A胜于B)
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理论是对非 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即对政府决策的 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政治市场上的参与者,依据一 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公共选择论是 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
尼斯克南的官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尼斯克南认为,机构规模越
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因此官僚机构的 目标是机构规模的最大化。 这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使财 政支出规模超出了公共品最优产出水平所 需的支出水平。
尼斯克南的官僚理论
由于官僚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公共品的垄断权,
例如,环境保护、国防、社会保险等都是由专 门机构提供的。 在很多情况下,官僚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 这是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 水平的谁谁受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最 大化的产出。
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说明:
依靠简单多数的投票原则,要在各种个人偏好中 选择出一个共同一致的顺序,是不可能的。 一个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只能来自于一个可以 胜任的公共权利机关,要想借助于投票过程来达到 协调一致的集体选择结果,一般是不可能的。
单峰定理
1.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按照简单多数规则,如果要求在两项 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项,结果可能 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几个。这取决于投 票者的偏好类型,即是单峰偏好还是多 峰偏好。
影响的内容包括: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财政资金分配、 财政税收、政策法规的制定。
专栏2: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美国 卡特政府决定对苏联采取措施,让苏联为其行 为付出代价。其中一项措施是实行部分粮食禁 运……
专栏3:当代中国十大社会阶层
陆学艺任组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于2001年年 底,提出了中国“十大阶层”(利益集团)的 划分。
150
-60
-30
400
80
220
(一)选民
选民的政治行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政治 行为中的单个主体。
(一)选民
选民是否参加投票,取决于三个密切相关的 因素: 一是其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 二是其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三是利益集团的压力。
(二)政治家
让投票人(选民)投票选出代表,再
投票悖论
A A C ( 1) 图 34 投 票 悖 论 B C B B A ( 2) C A A C C B B ( 3)
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不可能性定
理是指:
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
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 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联系在一起。 官僚是指中国古代指在衙署办事的官吏。后常用 作贬义词,指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
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是指只发号施令而不考虑实际问题的 工作作风,即当官作老爷的工作领导作风。
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第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 该是官僚主义的。”
官僚制
官僚制有下列特征:
1.等级严格 2.非人格化 3.延续性 4.专业化
由代表代为决策,这些代表就是政治 家; 政治家指的是一种职业; 政治家的收益有:得到一般权利和特 权,可以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货币 回报等。
(二)政治家
布雷顿(Breton,1974)提出了一个被选出的政 治家的效用函数公式,这个函数的变量包括:再 次当选(或当选)的概率、个人的金钱收入、个 人的权势、自己的历史形象、对崇高的个人理想 的追求、个人对公共产品的看法以及政治家特有 的其他东西。布雷顿模型是:
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
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的利益 集团理论非常有名。 问题: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 不一定都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
奥尔森从集团与集体利益入手,提出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