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作者:李志强
来源:《学生之友·创新教育》2019年第01期
摘要:一篇文章的教学,我们总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个过程。
而“文章写了什么”这是学习课文的前提基础,也就是整体感知课文。
对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清楚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效果。
那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去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呢?
关键词:文章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一、从文章标题入手
1、读标题,猜内容
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就问学生:“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吗/作者是哪国人呢?他会给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什么样的信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再让学生去读课文,他们就会读出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
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也敢这样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
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
2、看标题,加修饰
如《背影》一文,让学生通过添加修饰语来感知课文内容,用“我看到了一个的背影。
”句式说话。
学生们回答有“蹒跚的背影”、“难忘的背影”、“令人感动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互相补充,也就基本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了,而且为下一步探讨课文在情感上作了铺垫。
3、拟标题,知大意
如学习《散步》一文,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让他们重新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来达到准确理解文意,感知课文的目的。
学生拟的标题有“三代人”、“分歧”、“孝”、“听话”、“整个世界”等等,我让学生互相评判,感知到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特别是“我”的敬老,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然后对比揣摩文章标题的艺术,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从巧妙提问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