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西方文学中龙形象的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龙形象的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龙形象的比较华夏民族,龙的传人。

提起龙,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虽然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龙是一个荒诞不真实的形象组合体,但它真实地存在于东西方的文学中。

在文学和艺术的世界里,它有着各种截然对立的性格形象,在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学范畴里,充满着传奇,却又相互关联。

本文将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历史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东西方文学中的龙形象及其差异,从而更好地揭示其产生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一、中国文学中的龙形象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

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的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在上下数千年中,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在中华大地上继承传播之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

因此,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龙成为华夏民族的代表,中国的象征。

那么他是怎么产生的呢?又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呢?它的本质内涵又是什么?1、龙的起源关于龙的起源,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他的形象及其名字的来历。

在早期,古人面对大自然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亦对自然反应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就寄托于外物,在虚幻的想象中,龙,这一综合各种动物特点的形象便产生了,成为了原始社会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在古书的记载中,它的形象丰富。

从早期的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到《荀子·劝学》里的蛇没有脚而能飞,再到有鳞者称蛟(jiāo)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qiu),无角的叫螭(chī)等的分类,再到《论衡》“龙之像,马首蛇尾。

”到后来的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

到《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

可见龙的形象逐渐复杂,不断丰富。

在闻一多先生的名篇《伏羲考》中认为:龙即大蛇,蛇即小龙。

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

这便是龙的形象演变史,这也是在社会发展的情形下的人们想象性的创造。

关于其名字的来历,有一个极其形象的说法:“大旱之望云霓”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久旱逢甘霖”更是被中国人列为四大喜事之一。

风雨来临,往往先自传来的便是轰隆隆的雷鸣之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的先民们,站在久旱的农田里,百无一计。

当突然听到天际传来隆隆雷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狂舞,便欣喜若狂,知道甘霖即将到来,便对隆隆之声刻骨铭心,充满了无限崇拜。

这便是中国先民们抽象出的一个有形有声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的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

文字出现以后,先民们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

2、龙形象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农牧业社会形成之后,人们把龙奉为神,这样作为最开始的图腾元素在社会中失去作用,龙逐渐的被神化了。

特别是在宗教产生之后,龙和佛道结合形成了龙成为了佛道里面的神异之兽。

中国的龙王信仰可以说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在于佛道结合后,龙成为了主宰雨水的雷神,风雨神等,受到各地民族普遍崇拜。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约26世纪,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战,传说中,黄帝派出了"应龙"介入对战,应龙是一种可以掌管风雨,长有翅膀的巨龙.只惋惜这条应龙班师有利,被蚩尤一方的风伯、雨生杀得节节溃退,黄帝的部队也被风伯、雨师召来的暴雨给淹了.后来,黄帝请来天女"旱魃",引来大旱,才将狂风骤雨支住,获得成功。

他们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

能够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亦乘龙往来。

在道教中,龙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神灵的乘骑工具。

在屈原的《离骚》中写讲"为缺驾飞龙兮,纯瑶象认为车,何合心之可用兮,吾将遥适以自亲."以龙为立骑,仿佛是不少文人的忧事,这是由于在现代,建炼降仙的思维非常风行,文人们在不容于世后,往去愿望籍此离别现真世界的尔虞我诈.而超凡是脱俗的龙,便承当起交流得任务,成为大文豪们上天的交通工具.同时他还是玉皇大帝的部下,《西游记》中有四大龙王,在玉皇大帝的统领之下,广降甘霖。

同时许多用品也用龙作为装饰。

在商代,龙往往被刻于青铜器上,用于祭祀.出于神的威风的需要,龙的形象庄宽浑朴、充斥震慑感.到了奴隶社会晚期,人们不再将龙的形象局限于礼器,龙开始在日用品如镜子、丝帛上现身,为了与生活更揭近,龙的形象徐徐变得平和,隐得愈加疏民.在儒教的影响下,他又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古代帝王们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因而在《三国演义》第十回中,刘备和曹操已经就龙的问题进行过一番议论,曹操还作了不少评价"龙能大能小,能降能现;大则吞云吐雾,小则现介躲形".外表上说龙的变幻,实践上语带单关,但扔开政治不讲,这一段龙的刻画的确出色.熟习《三国演义》的人都知讲,诸葛明人称"坐龙",庞统人称"凤雏",这两个称谓颇值得玩味.古往古来,人们分是用龙、凤喻人中英雄,被称为龙的人,若无缘生在帝王之家,就往往既才干纵溢又品性刚刚曲,有一正点脱颖而出又有一点顾影自怜. 这一时期龙的形象被帝王们垄断,用于王室修建的装潢,当龙在屋檐梁柱上耀武扬威的时候,它们变得高高在上,骄纵无道.到了当代,恐怕不会再有什么人会信任龙就是神之类的鬼话,龙的图案也可以马马虎虎的应用了,于是龙的形象也变得愈加随便,可塑性更强.如龙变成卡通片里那种愚乎乎的心爱形象.3、龙的文化内涵在上文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本质内涵。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龙为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志。

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第一层,龙的观念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

而且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二、西方文学中的龙形象在西方的语境中,龙被写成Dragons和seraphim两个含义。

在西方文明中各个方面、本质、含义、特征都最接近中国本土的龙的概念就是Seraphim,Seraphim在西方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与中国本土的龙在中国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最吻合。

一些希伯莱神话的历史资料间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远远比Dragons更接近中国本土的龙,有四肢与六个由火焰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国早期神话中的应龙,是正义力量化身的龙。

它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标志,北欧的战士把他们的船头刻成龙头形,中世纪英国曾以龙为皇家的徽记。

在远东,龙被认为是行善的生物,无翅膀,但被认作是空中之神。

现在西方龙一般指Dragons,通常被想像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翼、身披鳞片,有蛇一样的舌头,能喷火;也有人把它想像成一条大蛇,有带刺的尾巴。

Dragons的出现要远远晚于Seraphim。

基督教的诞生,使Dragons的命运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Dragons成为Satanas的代名词,龙从此被视为恶魔的象征。

三、东西方文学中龙形象的比较龙跟Dragon不能等同。

龙(或者Dragon)“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透过它,我们才能摸到中外文明的脉搏。

”我们只是把它们分别作为中西方神话中形象的代表。

“追寻中西方龙文化思想的差异。

千百年来,中西方交流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中西方的龙,恐怕也曾在这种种交流中相会过不止千百次。

相同点:在两种文化中,关于龙的虚幻想象有好有坏。

在中国文化领域内,却以好居多。

龙在中国一直很神圣的,它是一种吉兽,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称。

它展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无形而伟岸的伟大象征,是一种蕴涵在华夏文明中的强韧与威严,一种早以烙印在血脉中的印记。

但是在一些作品里面它也被弱化。

《西游记》中,四海龙王被孙猴子一顿棍子挨得心惊肉跳,后是龙王的太子果犯了天条而自愿当了唐僧胯下的白马。

龙在《封神演义》里的遭受要更悲凉些.龙王三太子被调皮的哪吒抽了筋,交了鳞,龙王爷也被哪吒不知天洼地薄高地称为"老泥鳅".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龙原是作为吉利的瑞兽,在庶民口中形象极为良佳,何以到了此时,人官的立场却小大转变?这不得不归罪于统治者们垄续龙形象的行动.帝王们声称自人是"实龙皇帝",盼望把龙作为王权的象征,在压低龙的同时也抬高了本人.这种行为自然惹起了庶民们的不谦,因为龙文化具有的历史太少,统乱者们不能够完整把龙形象据为人有,于是人们也塑制出一些恶龙的形象,指代历史上的暴臣,这就是龙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嬉哭喜骂的缘由.在西方文学领域里,以坏居多。

在中东世界,蛇或龙都是邪恶的象征;埃及的阿佩皮神就是冥界的一条蛇。

希腊人和罗马人有时把它看成是邪恶的力量,但有时也把居住在大地深处目光锐利的龙看成是仁慈的力量。

在基督教,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因而在绘画中匍匐于圣徒与殉教者足下。

无论是《尼伯龙根》中恶龙,还是在给别人做守护者的龙或者是在现代游戏里的龙,他们充当里面的小角色,成就了英雄的威名,最终沦为在英雄身后的可怜虫。

如在古希腊传说,金羊毛的故事中,看管金羊毛的龙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伊阿宋在一班酒肉朋友的辅助下,把不幸的龙给杀死了。

2、不同点:龙,在东方是吉祥的象征,龙是神明,受万民祈拜的。

在西方则是邪恶的嗜血的而且大多守护者很多宝藏或美女。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领袖。

在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中,龙总是与超脱世俗之外的神同时出现的。

神仙脱俗飘逸的特质也同样写道,神“不食五谷,吮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龙在古代瑰丽的想象中成为神仙的坐骑,腾云驾雾,被赋予了灵飘逸的仙家之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