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易期末论文

周易期末论文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1 —20 12 学年第一学期)课号:054TSCAGZ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学号:116010244 姓名:钱梦娜得分:浅谈周易与其哲学思想【摘要】《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

通过对学习《周易》课程的学习,对《周易》有了基本的掌握,通过对其名称,结构和其蕴含的智慧等的论述来进一步年认识她。

这一本绝世经典著作对当今世界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其中的哲学思想,在感叹古人的智慧之时,从中找到对当代社会的作用,使之发挥“古书”的功效。

【关键词】周易其名;文书结构;哲学;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处事原则《周易》是我国5000年来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积淀下来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历经千年时间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真正完全属于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精髓的代表,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

古人用《周易》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学习《周易》使我们变得睿智,学习《周易》,使我们变得博大,学习《周易》,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下面是我一学期学习后《对周易》的收获和感悟的论述。

1 《周易》其书1.1 《周易》的书名《周易》,一名《易》,又称《易经》周字义为“周普”,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还有另外的说法,指“周”字指代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而对于“易”字,对其的理解则是众说纷纭:一说其为象形字,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还有认为其为日月,象征阴阳,对应易经阴阳之说;也有人说易事占卜之名;还有人认为易指交易,从这里引出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与太极图相互对应;而《系辞传》中则说:“生生之谓易”,说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是食物随着时空变换,恒常的道不变。

1.2 《周易》的作者《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

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伏羲氏依此制定出八卦。

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著了《易传》。

1.3 《周易》的结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和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

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

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

“--’称作阴爻。

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2 《周易》哲学2.1 《周易》中的人生态度《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

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

掌握这些,我们才能知天,但知天并不是目的。

知天的目的是顺天。

《周易》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

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

从《周易》中,我们可以学到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

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

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

因为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

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了。

2.2《周易》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

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

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

“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

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

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

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

“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

“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

“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2.3《周易》中的处事原则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韵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

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周易》通过六十四个卦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

概括起来,《周易》认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果决、审慎、适变。

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好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

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但也必然是平庸;无大成就。

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粗辅佐,否则就会走到愿望的反面。

但这些都要在适变的基础下,要适变,也就要我们事物变化的规律。

3 《周易》启示在今天,人类的发展面临着种种难题和挑战,《周易》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和各种理念,无疑对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天人合一。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得原则,而“天人合一”则是其最高境界。

它强调了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理想状态。

彰显变易。

《周易》的核心是“易”(即“变化”)。

《系辞》日:“一阖一辟谓之变”。

而《周易》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管理中的动态系统。

阴阳互补。

《周易》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阴阳互补”。

阴阳互补在管理学中就是强调分工与协作,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避免只关注自己,忽略或影响其他甚至整体利益,做到责任分明,合作有序。

中和均衡。

“中和”既是理想境界,也是一种管理方法。

表达的是一种均衡发展原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主体意识。

进德修业。

“盛德大业”为解决伦理问题指明了方向。

《易传》反复强调学问思辨、进德修业,4 结论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学习《周易》,而且不应该只学习周易的外皮,更重要的是学习周易思想的精髓,并将其作为新时代的引导思想。

《周易·系辞上》第7章说到了“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应该仿效天,取法地,利用《周易》成就美善的德形,并反复蕴存涵养,从而找到通向当然之理(道)和合宜之事(义)的门径。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以往的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象今天这?社会每月、每天甚至每一秒钟都在变化。

要为这样多变的社会找到一个适合的思想,以变化易为主旨的《周易》一定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学习《周易》,我们就能够能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对待激变的社会。

把过去作为一个教训,不盲目追随时代的潮流,也不盲目追求支配主义。

孔子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我们只会爱适合自己文化,适合自己土地的思想。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既然人类不能离开地球、离开土壤而存在,那么全世界的人就都应该把天地当作父母一样来爱和保护。

只要潜心道德修养,就会没有过错,可以心胸宽广坦荡容纳万物,从而取信于天下成为一个君子。

《周易》把德治当成治天下的基础和手段、也是目标,重视道德与个人的关系,实际就是主张通过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告诉我们如何处世,如何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1】南怀瑾、徐芹庭注译:《周易》;重庆出版社;2009年1月【2】汪致正:《易学津梁》;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3】《四书五经》,沈阳出版社。

【4】《周易入门》,陈德述著,巴蜀出版社,1999年。

【5】《和合学概论》,张立文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周敦颐评传》,梁绍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周易的思维与逻辑》,李廉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8】《周易讲义》,南怀瑾著,文艺出版社,1997年。

【9】《周易》,崔完植著,惠圆出版社,199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