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年级:2012级专业班级:汽车服务本科姓名:杨菊芳学号:33号何为周易与周易的哲学一、何为《周易》《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

《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

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

三易其经卦都是八,其别卦都是六十四,说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

《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叠而来,而其六十四卦次序并非八卦次序的重组。

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孔颖达《周易正义》语),《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

利贞。

初六: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

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

饮食衎衎。

吉。

九三: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凶。

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

吉。

上九: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吉。

”鸿:大雁。

渐:进,登。

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

这可能与旧说“观象设卦”有关。

《系辞传》对此作过一种解释:“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等等。

首先,符号本身是从某些形象加以抽象得来的;其次,诗歌描写的也是一些形象;最后,这两类形象有可以类比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它所用以概括规律的东西不是逻辑的概念推演,而是自然的形象比拟。

但是,它仍然是一种“抽象”概括。

所谓易经八卦“算命”,主要是通过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配以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克,用以测算已经发生的事和可能要发生的事,如:天时,求官,风水,婚姻,捕盗,遗失,出行,交易,寻人,见贵,田种,求财,六甲,望事,疾病,词讼等等。

算卦先生在让人摇卦之前,总是先警告说,只能测一件事,多了不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易经八卦算命的背后,遵循着一条哲学原理:偶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或者说,两个偶然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运用易经算卦的过程一般是先确定要算的一件事,比如,丢了东西,看看到哪个方向能找到。

然后摇卦,有很多种摇法,最常用的是用三枚乾隆铜钱,先后摇六次,按照每次摇出铜钱正反面所对应的阴阳爻,得出卦形,即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丢了东西,是一个偶然事件,摇出来的一卦是另外一个偶然事件,然而,这两个先后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偶然事件是相关联的。

老祖宗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易经的伟大和玄妙之处就在于,通过对后一个偶然事件的分析,可以推断出与其有着必然联系的前一个偶然事件的情形。

就好比易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函数,输入一个变量,便可得到一个仍然含有未知数的方程,通过对方程的解析,可以得到方程的近似解。

至于解的精确度如何,当然,还是要看解方程的人的道行高低。

然而,无论这个“解”能否被正确表达出来,“解”都已然表现在所得到的卦象之中了。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

关注未来,参悟机缘,探索文化,体会人生。

易经系辞说: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显诸仁,藏诸用。

是为记。

培养我们内心的明晰,我们可以照亮周围的世界。

倾听内心的呼唤,同时作你命运的主人。

二、《周易》哲学《周易》认为世界万物发展变化是其本性,其本体为太极,阴阳矛盾为事物变化的根源,太极与阴阳是“体”和“用”的关系,分开来讲就是阴阳,一体而观就是太极。

《系辞》说“形上之谓道,形下之谓器”。

这个形上之道就是太极之体;形下之器则为阴阳之“用”。

没有独立于阴阳之外的太极,也没有独立于太极之外的阴阳。

换句话说,“体”在“用”中体现,“用”亦在“体”中表达,体用是不二的。

《周易》哲学是“体”“用”兼备的哲学。

与西方宗教哲学相比,《周易》没有建立独立于人格之外的主宰一切的上帝的概念,《周易》中虽然有“天”的概念,但这个“天”并不是“上帝”意思。

在《周易》中,“天”有时表示“道”(规律)的概念,有时表示与地相对应的天的概念,有时表示自然界的概念。

总之,《周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

而西方宗教哲学将人与“上帝”永远地割裂开来,人始终成为了上帝的“奴仆”。

《周易》哲学从本质上消除了这种人神“二分”隔离的界限。

《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哲学。

《周易》中乾坤对卦以及阴阳(--、—)概念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正反两面的对待与对立性,即矛盾性,同时揭示了事物矛盾双方的和合统一性。

现代哲学称之为辩证法。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是与生俱来的,其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是两分法,即阴阳观,又是二合一法,即阴阳是统一的。

阴、阳是同一事物正反的两个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事物的整体属性。

比如一天之中有昼夜之分,一年之中有寒暑之别,阴或阳不代表全部事物,而是事物的不同阶段或不同侧面的相对立的属性,阴阳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体的。

例如:一日分为昼和夜,没有白昼就不会有黑夜, 没有黑夜就不会有白昼,白昼和黑夜是一日的两种属性表现; 人类有男有女,没有男就不会有女,没有女就不会有男,男女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性别表现;人有烦恼和快乐,烦恼是快乐之源,快乐是烦恼之根,两者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两种心理感受;人生有生有死,生死是生命阳阴两面的表象,人生有生必有死,有死也必有生,此生彼死,此死彼生。

阴阳是统一的,乾坤是一体的,不仅乾坤是一体的,六十四卦都是一体的,都只是太极的不同化象,是事物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不同属性表现。

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乾坤二卦所揭示的。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

《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

《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

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宇宙万物的生化模式,与胚胎的细胞分裂过程十分相像,揭示了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的宇宙化生过程十分相似。

老子的一,相当于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三者,为阴阳之和。

孔子和老子的宇宙生化模式是一致的,均认为太极生两仪(即一生二)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即承认事物的矛盾性),只是表达的事物变化的角度不同而已。

孔子强调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即万物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变化过程;老子则强调了万物阴阳的相互作用,即阴阳相生、相和而不断化生万物的过程。

在西方宗教看来,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造物主神的作用。

《周易》中没有造物主的概念,“生生之谓易”,它直截了当的指出变易是宇宙万物的本性,所以为周易,即普遍变化的意思。

《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是事物变化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周敦颐《太极图说》)。

乾坤、阴阳才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因。

《周易》以乾坤等阴阳的相互作用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应范畴,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所谓“上帝”不过是对应于《周易》中乾坤之源、阴阳之根的“太极”,上帝造的第一个男人亚当,对应于《周易》卦序的第一卦“乾”阳(或太极之“阳”仪),造的女人夏娃,则对应于《周易》卦序的第二卦“坤”阴(或太极之“阴”仪)。

佛教也承认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世界及万物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佛教称之为“无常”。

佛教从主观角度出发,认为:宇宙本唯心、万象因缘生。

佛教以心起论,强调自心解脱,注重出世修行悟道,其证悟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涅磐,即“涅而不生,磐而不灭”,禅宗将这个境界称之为明心见性,也就是佛的境界。

它是破除了生灭、善恶、果报等对立的矛盾,而达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二。

《周易》哲学是世间哲学,无所谓出入,能进能退,承认事物的矛盾(阴阳),但也强调矛盾的统一不二,在《周易》看来这个不二就是阴阳未分的太极。

所以不论佛教的经籍如何浩瀚,名相说教如何复杂,其修行根本仍在明了这个不二法门(茅盾统一)的本体境界,也就是太极境界。

《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29),《周易》经传中有着深刻的对立统一思辨。

如《泰》九三爻辞:“无平不坡,无往不复。

”《损》上九爻辞:“弗损益之,无咎;贞,吉。

有攸往,得臣无家。

”《益》上九爻辞:“莫益之,或击之,立心无恒,凶。

”这就是损之极而益,益之极而损,得失损益统一互变的道理。

《困》:“困,亨。

贞,大人吉。

无咎。

有言不信。

”身处困境磨难之中,内心必然苦痛,但对于有志者来说,便是机遇,所以“困,亨。

贞,大人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