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答题纸(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课号:054TSCAH3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学号:126070130 姓名:陈思燕得分:《周易》的哲学味道【摘要】《周易》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部不朽著作,是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周易》涵盖万千,可做卜筮之书,地理之书,医药之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必修之书。
本文就其哲学意义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周易;天人合一;唯物观;辩证发展《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从表面看它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它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是一部旷世奇书。
有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系统的哲学著作。
《易经》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
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
接下来是魏晋玄学。
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
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
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例如现代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先生,便自宣称其“新唯识论”乃是“归宗大易”的。
可见《周易》一直是中国哲学思想之源。
一《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乾卦•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的中国传统思想也脱胎于《易经》。
天人协调的思想,即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较为全面正确的观点。
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天即是天道,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人即是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天”可以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西方哲学强调“天人二分”的思想:“心”、“物”。
而儒家的一种思维模式是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人与自然界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汉代著名儒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
他以先秦儒家为基础,吸收其他各家,特别是阴阳五行家的观点,提出“人副(符合)天数”之说。
从而构成了一个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
在董仲舒的“天人相副”“天人感应”理论中人是天的副本,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君权天授,人君一举一动,都受天的监视,如果顺从天意,就可得到嘉祥,风调雨顺;违背天意,就会受到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再严重就会遭到“天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行“天罚”,如兵刀雷击等。
人也可以用行为感动上天,以消灾解难。
两宋时期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他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
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种重要、稳定而富于积极意义的有机构成。
我国自古有尚“中”思想、尚“和”思想。
孔子有的中庸思想,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其中:“中”者,正也,中正、适度、准确、得当。
“中”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美德,正确的德行,“尚中”是对正确的崇尚追求。
《荀子•宥坐》载孔子观宥坐之器得出的结论——不偏不倚。
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去获取“中”的一整套原则——中庸。
中:正确、适度、中正。
庸:用。
中庸:用中。
“执两用中”,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才平衡、才和谐有序。
如:孔子尚简,却反对“居简行简”的“太简”,而主张要“居敬行简”。
不简不行,太简也不行,应该简得适当才行。
居敬行简就是不简与太简两端间的正确点。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表明了他基本的社会人生态度。
“尚中”中即一种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正确的势态。
“和”,和谐的最佳状态。
《国语•郑语》载“史伯”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他”指异味的二物。
“和”是万物昌盛,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据。
又“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所以“和”是相异要素的统一。
所以说,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特质,它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这两大文化特质,渗透于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形式之中,对人的道德修养、伦理关系、社会组织形式、政治管理制度及艺术审美体系等均发生深刻影响。
二《周易》与唯物观《易经》是最早提出唯物论的著作。
所谓唯物论就是坚持物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
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我们都知道,《易经》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八卦,八卦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出来的。
它是来自人的生活实践。
八卦作为一种珍贵的精神产品,它也来自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分析和总结。
《易经》所坚持的理论就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有了对事物的观察才有了反映事物规律的卦象,通过卦象我们才看到事物发展的真谛。
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是《易经》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易经•系辞》还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意思是,《易经》包含着太极,太极变化产生出天地阴阳,天地阴阳的变化再产生出象征四时变化的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四时的变化又产生了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宇宙万物的八卦之象。
八卦变化推衍可以判断吉凶祸福,能准确地判断吉凶才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由此可见,《易经》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太极所生,那么太极又是什么呢?所谓太极是相对于无极而言的,无极就是“无”,无色、无味、无形,也就是老子说的“道”,“道”就是思想和意识;太极就是“有”,有色、有味、有形,就是物质、是存在。
因此《易经•系辞》的这段话就表明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太极就是存在、就是物质。
所以《易经》坚持的就是物质第一性。
“物质第一”的唯物思想,《易经》在5000年前就发现了。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对《易经》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翻开《易经》会发现唯物思想无处不在。
我们无法找到它一点唯心的东西,而且它在论述探讨一些很深的道理时,也是引用现实中活生生的实例。
例如,它通过《革》卦要阐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就恰当地运用了汤武革命的例子。
原文这样说:“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意思是,汤武革命都同样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反对,取得改革胜利以后,开始庆祝(祭祀)的日子,大家才明白改革是对的,是吉利的,当时的悔恨才没有了。
再如《未济》卦讲的是在困难面前如何顺利过关的道理。
它就采用了狐狸渡河的例子。
原文说:“小弧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意思是,小狐狸在渡河的时候,沾湿了尾巴,结果没能顺利通过。
据说狐狸渡河一定不能沾湿尾巴,只要尾巴不湿,就没有问题,尾巴溺水狐狸也会给跟着溺水。
但是这个道理只有老狐狸知道,小狐狸不明白,所以渡河失败。
这就讲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困难面前要多请教有经验有学问的人,协助自己顺利前进。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易经》在讲道理的时候,是很注重经验和教训的。
它绝对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易经》就是凭空预测,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读过《易经》而人云亦云罢了。
三《周易》的辩证发展思想《易经》中包含“对立统一,负阴抱阳”的辨证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
“易”是一个富含辩证思想的概念。
《周易》之“易”可作变易、变化的解释,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大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来自我国古老的《易经》。
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
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
陈鼓应先生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
庄子认为“《易》以通阴阳。
”阴阳问题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
《易经》持有的是生生不息的宇宙观,是本体论的生命哲学。
它既讲世界观,又讲方法论。
其认为世界是“有”(太极);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和一分为二("分阴"、"分阳")。
不仅如此,太极八卦图也充满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矛盾观;发展观;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
对立统一和负阴抱阳,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其实质相同。
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表述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既分阴阳说明二者不同是对立,既负又抱说明阴阳不可分离是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冲气以为和则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既对立却同居一体,既同居一体却为何对立。
原因是阴阳双方在消耗自身的同时,既增长了自身的势力,又抑制了对立面的消耗和势力增长。
双方就是在这样的消长运动中达到平衡,从而使负阴抱阳的平衡体,能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存在。
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事物灭亡的时候,构成了万物皆有生命(持续时间)的从有到无的过程。
中国人应用对立统一负阴抱阴的规律,表现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这也是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所在。
中国人对这一规律的应用可以说与生俱来,得心应手。
西方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方面,自始至终显得生硬,不切合具体事物。
《易经》中对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卦体上体现。
《易经》以阴阳为基础立说,研究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基础是一分为二的。
六十四卦,两两相偶,非复既错,组成完整的循环。
错卦就是从卦体上的一分为二,合二而一。
有的在同一循环中相错,如坎和离,颐卦和大过,睽和蹇,中孚和小过。
有的在同一循环中复卦和错卦相同,如随卦和蛊卦。
渐卦和归妹卦。
泰和否。
既济和未济。
其它错卦,分处于不同的循环之中。
(二)从卦名、卦义中体现。
六十四卦两两相偶构成同一循环,但在一个循环中卦名和卦义都体现一分为二。
最明显的有乾和坤、师和比、泰和否、剥和复,颐和大过、损和益。
震和艮,咸和恒,既济和未济。
等等。
每一卦名所含的意义也是一分为二的,如同人卦,既包括自己追求与人相同,也包括用自己的德行同化别人。
又如明夷卦,既含有光明被遮盖,又包含光明远大。
这样的例子在《易经》中随处可见。
(三)从爻序(位)和爻辞中体现。
每一卦从初爻至上爻,可以是阳爻,也可以是阴爻。
有当位、失位之分,是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