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前言及体味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前言及体味文化

单元 4 课题 10 框题 20 目题 60
单元题下有序言,告诉我们 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意 义。每个单元设有2-3课。 课题下设导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课题也帮学生明了本课所要讲 述的主题。每一课设2个框题。 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 的内容。每一框题下设 3个目题。 目题是构成课文的基 本单位,又是学习过 程的基本环节。
第一课 体味文化
本课的逻辑线索
文化 现象
文化的 内涵 文化 的力量
1、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 2、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成这 种看法?
文 化 形 式 多 种 多 样
芭蕾舞
杂技
合唱
变脸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原 始 图 腾 齐 鲁 文 化 燕 赵 文 化 中 国 龙 文 化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 山。据此回答: 1、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 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在人大代表选举大会上投票 、高二年级参加校园舞比赛 、到电脑城买电脑 、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
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请 思 考
上面古树土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土 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 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古树土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 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 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 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 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渗透了人 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 品,因而成为文化。
间。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培养的.
各抒己见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 “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甲骨文
简 牍
纸书
电子书
归纳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
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内涵(重点、难点)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 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 “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 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 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 造物。 其三,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但我们观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 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以文化实质是一种社会 精神力量。
A B C D
3、“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 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 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 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 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4、(2008高考江苏卷)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 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 化 一 般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是什么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意义: 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为什么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 国 文 化
第三单元 怎么看
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选择 :当代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 怎么办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小结:文化非经济,非政治,非自然,非物质。
情景一:近年来,全国出现许多学习《论语》的私塾。一 位带着5岁的孩子来学习的母亲说:“我最想教孩子的是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也希望 我的孩子在成长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她在家里每天都放 《论语》的CD,全家一块学《论语》。 情景二: 犹太民族亡国近2000年,1948年才立国,2000 年的亡国历程中她的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一般而言,一 个民族如果亡国2000年,这个民族早就被别的民族同化 了,但是犹太民族为什么在亡国2000年后还能复国,还 能成立以色列国呢?因为犹太民族虽然国家亡了,但她的 什么没有消亡?她的文化、她的信仰没有消亡,他们民族 的文化被保留了下来,于是他们就有了凝聚力,有了复国 的基础。
——
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考考你: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
文化 “万花筒”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1.定义: 2.内涵: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
体味 文化
文化 是什么
文化 的力量
1.影响个人的成长 2.影响社会的发展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内涵:(1)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 是人们_社会实践____的产物。(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逐 步培养出来的,不是_天生____的。(3)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 精神性的活动,而是一种依托_物质载体____的活动。 3、文化的形式: 主要包括:①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 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产品) ②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 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_文化活动 。 4、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_精神力量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 响不仅表现在_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_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
文 化 生 活
高 中 《 思 想 政 治 必 修 ③ 》
·
经济现象
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 文化现象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必修课程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
政治
文化
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 耘(文化属于精神范畴)
经 济
教材的层次结构
蹴鞠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校 园 文 化
饮 食 文 化
社 区 文 化
网 络 文 化
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
•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 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 他们是自然之子。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 地方割据王国。他们是河南拳匪、山东大盗。他们也 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 勤于休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 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 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 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
这位母亲为什么如此重视《论语》? 犹太民族 复国成立以色列国,又说明了什么?
母亲之所以如此重视《论语》,是因为文化作为 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犹太民族复国成立以色列国,是因为文化作为 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国家、民族的发展 产生深刻影响。
•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看到另一种中国人。他们充 满了种族的活力,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 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 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比 萨 斜 塔 ( 意 ) 艾菲尔铁塔(法国) 克里姆林宫(俄)
归纳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 不是文化。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 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 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 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 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归纳2:文化也是人的一种素养,流露于举手投足之
凯旋门(法国)
白金汉宫(英)
故宫(中)
都市的文化生活 乡村文化生活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普遍性 无时不有。 (3)文化特色:各具特色
特殊性
二、文化是什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 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 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 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 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 具体表现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 个人成长;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 向歧途。
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 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 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