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

前言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

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掌握矿井水文地质规律,研究和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水害,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严格科学管理,以适应煤炭生产进展的需要。

2009年8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煤矿防治水规定》,规定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

其中规定第十二条要求各矿井应当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形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目的是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肯定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水综合治理办法,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本次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依据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和借鉴《松树镇煤矿地质勘探报告》、《矿井水害评价报告》及其它有关图纸资料。

按照核实的资料和矿井的实际情形,编制了《江源区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第一章矿井概述及井田概况第一节矿井自然概况白山市江源县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松树镇火车站约,行政区隶属于白山市江源区松树镇所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42°07′58″,东经126°30′01″。

第二节矿井概况及邻井关系一、矿井概况井田平均走向长约,平均倾斜长,面积,企业隶属于白山市江源区。

该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万吨/年,白山市江源县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地质储量243万吨,煤质牌号为无烟煤、瘦煤。

企业性质为集体企业。

二、矿井开拓方式、主井提升方式、采煤方式、通风方式、供电方式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片盘式开拓。

主提升为串车提升,现生产标高为+413m,有两个掘进面,和一个回采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方式,各井口地面标高:主井+738m,副井。

采煤方式为壁式炮采落煤方式。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

供电电源主线由松树镇变电所沿青松线引入高压10kV,备用线沿青桦线高压10kV进入变电所,经地面变电所供给井下双回路供电。

3、邻井关系矿井相邻关系西北侧为江源区大成煤矿,北侧为通化矿业集团松树煤矿,东南侧为江源区鑫达煤矿,南侧为原松树煤矿一井,现已关闭。

矿井周边环境临近地方矿井没有矿界重叠现象,其开采最低标高为+200m,该矿现有生产水平为+420m,周边矿井不会对该矿井造成影响。

第三节气象水文1、气候本区属亚寒带中等温度季节性冻结气候区,夏日温热多雨,冬季漫长酷寒,气温转变较大。

全年绝对最高气温36.5°C,最低气温-40°C,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大多集中在7、8、9月份。

冻土层厚度一般在1.6米,冻结期为11月~翌年4月。

平均积雪厚度30-50mm,季节风明显,冬季多西北风,夏日多西南风,最大风力6级,一般3—4级,最大风速20—25m/s。

区内未发生过地震,地震裂度为6级。

二、水系(1)、地表水:矿区地表多为高山,白山市江源区神龙矿业集团松树矿井田内无大的地表水体,矿区位于本地侵蚀基准面以下,整个矿床集水条件依托上覆二迭系砂岩及侏罗系基底砾岩,奥陶系灰岩直接同意大气降水补给。

因本地域受地面水系侵蚀下较严峻,矿区内沟谷发育,大气降水极易形成地表径流而排泄,虽然井田受水面积大,终因受地形影响大部份大气降水不能直接补给矿井。

(2)、井泉水矿区范围内,无大的井泉,矿区范围内位于山区居住的分散居民,冬季饮用水都需外进。

(3)、老窑情形在开采进程中,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为与该井相连的原松树煤矿一井右九巷内有积水,但能够在其周围成立水文测水站,随时对其能够观测,随着开采进程,随采随排,对该井不会造成影响。

第四节矿井排水每一个生产水平都设有水仓,各水生平产用水及矿井涌水排至水仓,水仓内的水通过水泵和管路排至地面。

第二章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由于该矿井位于通化矿业集团公司松树矿的北侧,与之相邻,所以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与之相似,故本次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功效都参照1984年7月,通化矿务局松树镇煤矿按照矿务局补充勘探和生产实践资料,编制的《松树镇煤矿一、二井修改地质报告》,和2007年编制的《通化矿业集团公司松树煤矿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三章地质概况第一节矿区地质概述白山市江源县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辽东台隆(Ⅱ)太子河~浑江断褶束(Ⅲ)浑江坳陷(Ⅳ)松湾煤田(Ⅴ)东部松树镇向斜(Ⅵ)的南翼。

一、 井田地层井田内地层自煤系基底奥陶系起始,自下而上别离有: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02m );石炭系本溪组(C 2b )、太原组(C 3t );二叠系山西组(P 1s )、下石盒子组(P 1x ),上石盒子组(P 2s ),石千峰组(P 2sh )和新生界第四纪(Q 4)等。

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系太原组(C 3t )和下二叠系山西组(P 2s )。

以上含煤地层含煤6层,煤系总厚度20~80m ,现将区内地层由下到上简介如下:一、石炭系本溪组本统岩层不整合于中奥陶纪马家沟灰岩之上。

上部以灰黑色至深灰色面岩为主,夹灰色或灰褐色细—粗粒砂岩及灰色页岩,并夹有灰黑色石灰岩四层及薄煤数层。

中部为灰色砂岩和页岩互层,下部为灰色砂岩,局部为砂质砾岩,有时变成砾岩,砾石以石英岩砾为主,胶结物为矿质及砂质,坚硬,砾石呈浑圆状,大者如拳头,小者如栗。

在奥陶纪灰岩面上偶而有薄层赤铁矿,该统厚150~300m 。

在石灰岩及其上部页岩中有海百合茎,石燕等化石。

灰岩厚~1.0m ,是本统的标志层,为海陆交彼此,上部岩性及厚度转变不大,下部转变较大。

二、石炭二迭系含煤系地层本含煤地层由石炭系太原组和二迭系山西组组成,其上部为灰色砂岩,页岩,黑灰色页岩及煤层为主,主要可采煤层集中在上部山西组内。

下部太原组以灰色细砂岩,灰黑色粉砂岩及页岩为主,不含可采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该组页岩中含有羊齿、鳞木、科达木等化石,本含煤地层厚度约为42~114m,平均70m。

3、二迭系本统岩层总厚200~569m,上部为赤紫色细砂岩至粗砂岩,夹薄层灰紫色、灰黑色页岩。

中部以赤紫色与灰色中粒砂岩为主,下部灰绿色厚层粗粒砂岩,分选不好,常含1~4m大的砾石,集中于底部组成砂砾岩,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其中常含黄铁矿之球状及不规则状结核,该砂岩厚13~18m,一般15m,厚度稳固,为煤系上部之标志层。

该统平行不整合于太原组之上,为陆沉积。

4、侏罗系:杂色凝灰岩系:为浓绿色之凝灰岩,其下部为紫红色至杂色厚层页岩及砂岩页岩,最下部夹有薄层砾岩数层,砾石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不整合于古生代地层之上,谨见于煤粒子区。

砾岩组:为杂色砾岩,砾石以涡卷灰岩、灰岩、石英岩、花岗岩、杂色岩、页岩等为主,径大者4m,小者1~2cm,呈串浑圆状,为砂质胶结。

厚50~450m,接触在杂色凝灰岩之上。

五、白垩系由安山质集块岩,安山质凝灰岩,灰绿色钠长石斑岩组成。

散布于矿区北部及东部,以不整合关系覆盖于中生界,古生界各地层之上,厚60~500m 。

六、第三系船底山组黑灰色橄榄玄武岩,散布在矿区东部小营子的东部地带,其时期属于中新世,为喜马拉骓山运动产物,厚20~100m ,覆盖于各时期地层之上。

7、第四系上部为近代冲积层,由砂土及砾石组成,厚1~16m ,散布于河流两旁及沟谷中。

下部为流砂及砾石互层,其中夹20cm 泥炭层,共厚5m ,散布于汤河两岸之阶地之上。

二、 井田地质构造此区整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区内褶皱宽缓,煤层走向弯曲不大,岩浆岩活动频繁,而且多伴生断层落差。

地层走向、倾角的转变:暗主、付井筒以西地层走向大致在90°—110°之间;暗主、付井筒以东地层走向大致在110°—135°之间。

矿井内地层倾角没有太大的转变一般在7°—15°之间,平均9°。

断层与岩浆岩墙带:全区共有落差大的主要断层有4条,散布在井田内部,别离为R 3、、R 4、R 5、R 6断层,在井田北部有断层为F 4断层,为井田的北部边界。

而且这些断层多伴有火成岩墙。

主要断层与岩浆岩墙带绞在一路很难分开,为了方便一路叙述。

火成岩伴有断层以R命名编号,落差小的断层用r来命名编号;无岩浆岩墙带伴随的落差超过30m以上的断层以F命名编号。

走向N30°~70°E断层与岩墙带断层:经松树煤矿原一井左七、左八、右八巷揭露证明,R3落差0~7m,主要表现为紧密的岩墙群。

地表亦由11~五、12~2等探槽控制。

R断层:见于左七、左八、左九巷,落差约为6—17m,与4其相伴随的岩墙有6—7条,地表见于11—六、SS1五、11—7等槽探和若干地址中。

断层:落差0—10m,伴随岩墙带,井下见于左七、左八、R5左九巷,地表见于19—47、20—4、20—六、20—八、20—9等探槽和数个圆井中。

断层:落差50—90m,由几个小断层相伴组成断层带,井R6下由左九巷控制,使二层煤的岩床顶板与二迭纪赤色岩系接触,西部跃进井的+600大巷也已见到,但断层面反向倾斜。

地表见于9—一、20—3号探槽和数个圆井中,紧随断层的是大量岩墙,69—11号孔见岩墙35条,深部控制此断层的有69—1一、83—4号等钻孔。

东西走向断层:F4断层:落差100m左右,推断为向南倾斜的高角度正断层,走向东西,由R6断层开始向东延伸到水洞沟深部勘探区的东部边界。

控制此断层的有83—1号钻孔,见有断层带,1号层煤上部煤系地层缺失,该断层北侧由松树煤矿二井内钻孔83—六、83—10号、52号孔与南侧82—一、83—1六、43号孔见煤标高出现了反常,北侧标高却高于南侧约100m,由于此断层的推出,便取消了原报告推断的二井深部向斜构造形态。

三、岩浆岩此区岩浆活动的特点,在浅部表现强烈,在深部表现微弱,侵入形式一般为岩床和岩墙。

一、岩床活动在煤层中岩床活动在R2断层以西与R6断层之间的上部区域,由浅部向深部遂惭远离煤层,侵入中生代侏罗纪砾岩上之岩床归并。

岩床侵入于煤层上部,厚度一般20—30m,在松树矿矿界内Ⅴ勘探线周围离开煤层。

受岩床影响,煤层变质为无烟煤和瘦煤,煤层和岩床接触部份已经焦化。

二、岩墙活动岩墙活动规模庞大散布于整个井田范围内,和断层伴生的R 3—R6火成岩墙,它们都呈大约N60°~70°E的方向延伸,单体岩墙厚度2—5m的占多数,所有的岩墙都已由生产巷道控制与地表探井控制。

3、变质作用井田范围内煤层存在2种变质作用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地温地压作用下的区域变质和岩浆岩墙与岩浆岩床与煤层直接接触的接触变质一路叠加作用类型。

该作用类型主要发生在东部井田断层上盘浅部区域。

特点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边界以西与R6上,由于岩床与岩墙侵入煤层,使煤层变质程度大大提高,变质为无烟煤,煤层和岩床接触部份已焦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