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教案1:读懂诗歌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一、真题体验1.(2012·新课标全国卷)214页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

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

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

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

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

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

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2、(2014.新课标2)210页15、(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考情分析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统计如下:综上分析,新课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特点如下:1.命题角度从体裁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

从题材上看,命题材料以写景抒情言志类的诗歌为首选,基本没有重复。

2.考查目标题型、题量上保持稳定,均为2小题,共11分。

考查点分布较为广泛,但重点突出,六年试题都涉及了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3.考查难度从设题角度看,切入点都比较小,命题指向都比较明确,说给答案都比较简洁明了,所以总体难度不大。

就算一些比较难懂的诗歌,设题及答案也都是较浅,不用思考得太深刻。

语言类考查较少,但也要重视。

三、如何读懂诗歌古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深入而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但考生考试中诗歌鉴赏得分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

究其原因,在于诗歌读不懂,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在考场上考生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一指导。

1、[古诗歌“三步阅读法”模板示范]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①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②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作品的感情基调;④诗歌的主要内容;⑤诗歌的题材。

第二步: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注释的内容有:①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感情;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③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④注解典故;⑤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1.理清诗歌结构诗(以近体诗为例):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次),都讲究前半截写景,后半截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过渡。

(次)下片:抒情(主)古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述;“转”用于拓展诗境;“合”收束主篇,卒章显志。

2.抓住关键词句,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1)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3.把握诗歌六要素通过读诗,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明白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2、[示例]周中二道(其一)陈师道①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慌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白头,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一步:看标题①交代了地点是在江中船上;②暗示了诗歌题材羁旅诗;③暗示了作者情感:旅途艰难,内心悲伤。

第二步:看注释①交代写作背景是“因受牵连被罢职”,暗示作者仕途不畅,感慨世事艰辛。

②点明写作时间:“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暗示作者内心感情凄苦、悲辛。

③“风用壮”属于难点注解,帮助理解诗句。

第三步:看正文①前四句写江上“恶风卷浪,湍急风猛,浪涛骇人”的景色,扣住“舟”中所见之景,情为景移,暗含内心的愤懑之情。

②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身处空旷荒凉境地,表达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

③后两句为关键句,直接抒发内心感叹人世的坎坷、人生的悲痛,说不尽还家去国的有志难伸、壮志未酬的复杂感情。

④诗歌写作者被罢官后,乘船离去,行进在江中时的所见所感。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人从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四句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四句流露志士的悲辛,借景抒情,情在景中,深沉悲壮,表达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3、[古诗歌“三步阅读法”模板应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越台怀古①[元]萨都剌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②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

此诗为作者在福建任闽海廉访知事时作。

②风尘:此处指污浊的场合,即指官场、腐朽的上层社会。

第一步:看标题①交代了写作对象:越台;②点明了诗歌题材:咏史怀古诗;③暗示了作者感叹世事变迁,抒发怀古悲今之情。

第二步:看注释①点明写作对象“越台”,表明作者登临凭吊的人物是越王,暗示了作者叹惋忧伤之情。

②点明作者身份及处境:暗示作者感叹自己人生不得志、壮志难酬。

第三步:看正文①首联两句远写越王故国群山环绕,虎豹雄关的险峻。

②颔联两句近写青铜巨兽在萧瑟凄清的秋风下,蒙霜含露,泣诉往事。

江上暮鸦点点,背对残阳晚照回归老巢。

采用拟人手法表明时序变迁、人事代谢。

古今对比,生动形象。

③颈联两句为关键句,由历史陈迹品评英雄人物,抒发感慨(哀婉忧伤)之情。

④尾联两句是近景描写,抒发对昔日繁华的没落、逝去的哀婉之情。

⑤这是一首登临凭吊的诗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怀古悲今,感叹盛世伟人的逝去,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风格苍凉悲壮,慷慨雄浑,富有气势,善于写景抒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颔联和尾联分别以傍晚时分站在山上所见到的凄凉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哀伤。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作业:请同学们依据《五三》P224的清单四和P226页的方法三填写“导学案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表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