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操作要点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操作要点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操作要点
A.1 原料处理
A.1.1 粉碎采用压榨豆饼,先进行粉碎,颗粒直径2~3mm为宜,其中2mm以下粉末不超过20%。

浸出豆粕呈松散的豆瓣颗粒,一般不再粉碎。

A.1.2 润水
混合蒸料时,脱脂大豆应先以 70~80℃热水浸润适当时间后,再加入麸皮混匀蒸料。

A.1.3 蒸料
采用旋转蒸罐蒸料时,蒸料压力0.15~0.20MPa (蒸汽压),保压时间5~15min。

采用其他蒸料设备,可适当调整蒸料工艺条件。

A.1.4 熟料质量
感官指标:熟料呈淡黄褐色,有香味及弹性,无硬心及浮水,不粘,无异味;
理化指标:水分 46~50%,消化率≥ 80%,无 N性沉淀。

A.2 制曲
A.2.1 接种:熟料冷却到 45℃以下,接入种曲 2~4‰,混合均匀。

A.2.2 入箱:熟料接种后,移入曲箱,入箱品温30~32℃;料层厚度 25~30cm,应保持曲料松散均匀,厚度一致。

A.2.3 制曲管理
曲室温度 25~30℃,相对湿度在≥ 90%;曲料品温 28~32℃,翻曲时不超过 35℃;制曲过程中应进行 1次翻曲和1~2次铲曲(或压缝);制曲时间 26~44h(1日曲或2日曲)。

A.2.4 成曲质量要求
感官指标:曲料疏松柔软,有弹性,菌丝丰富,孢子饱满,嫩黄色,具有成曲特有香气,无异味;
理化指标:水分28~34%(1日曲),或水分22~28%(2日曲),成曲蛋白酶活力≥1000u/g(以干基计,福林法)。

A.3 发酵
A.3.1 盐水制备
食盐加水溶解,澄清后使用;盐水浓度 12~13°Bé/20℃;盐水温度45~55℃。

A.3.2 制醅
盐水用量:以使酱醅初始水分为 50~55%(移位浸出法)或55~60%(原位浸出法)为度。

制醅操作:成曲应适当破碎,以利迅速和均匀吸收盐水。

A.3.3 入池发酵
为减少表层氧化影响酱醅质量,入池时可采取:
①酱醅入池压实;
②酱醅表层喷洒盖面盐水;
③酱醅表面封盖食品用塑料薄膜;
④酱醅表面加盖封面盐。

A.3.4 发酵管理
发酵温度40~50℃,发酵时间25~30天。

为使发酵均匀,可倒池1~2 次;入池第 9~10 天第一次倒池,其后 7~8 天第二次倒池。

发酵容器密封保温较好,酱醅能发酵均匀的可减少或不倒池;采用原位浸出发酵工艺的可不倒池。

A.3.5 成熟酱醅
感官指标:成熟酱醅红褐色,有光泽,不发乌,咸味适中,滋味鲜美,有酱香,无异味;质地柔软,松散,不粘。

理化指标:水分50~55%(移池法)或55~60%(原位法);盐分7~8%;氨基酸生成率50~55%。

A.4 浸出
A.4.1 淋池铺装
淋池假底要接缝严密,铺装平整;轻材假底要压实固定。

A.4.2 醅料入淋
采用移位浸出,先将成熟酱醅装入淋池,做到松、散、平,醅层厚度一般30~40cm。

采用原位浸出,则在制醅入池时兼顾浸出要求,发酵过程设法保持醅料疏松平整。

A.4.3 浸泡淋油
一般采用循环三淋法,浸淋三遍;以前批二淋水溶盐加热后进行初次浸泡,淋出头油为生酱油;以前批三淋水加热后做第二次浸泡,淋出二淋水用作下批酱醅初次浸泡;以清水加热后做第三次浸泡,淋出三淋水用作下批酱醅第二次浸泡。

浸泡温度:浸泡液加热器的出口温度为 90~100℃。

浸泡时间:初次浸泡6~10h;二次浸泡4~8h;三次浸泡2~4h (原位浸出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放油时间:放头油、二淋速度较慢,酱醅不宜露出液面;放三淋速度较快,充分淋干。

A.4.4 出渣
浸淋三遍的酱渣清除后,重新清洗铺装,装入成熟酱醅进行下一轮浸淋(移位浸出)或装入新醅进行下一轮发酵(原位浸出)。

A.5 酱油批兑
不同批次的头油通过批兑达到标准等级,并保持规格一致性。

根据需要,准确计量使用必要的食品添加剂,并保证混合均匀。

A.6 酱油灭菌
根据设备条件确定灭菌温度和时间。

A.7 澄清
酱油加热灭菌后,静置澄清5~7天或过滤。

A.8 检验
经过加热灭菌的酱油,按产品标准检验,并作出合格判定。

A.9 包装
检验合格的酱油包装后,再次抽样检验,凭检验合格证放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