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盐固态与原池浇淋酱油工艺的比较

低盐固态与原池浇淋酱油工艺的比较


配比为豆粕:麸皮小麦=55:40:5,而原池浇淋工艺的原料
收稿日期:2009-08.20
基金项目: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2009GJA00020):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PYZZ091021001930) 作者简介:黄持都(1983.),安徽明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酱油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sauce
industry.The low-salt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and the spraying-extraction—in—pool
fermentation
for soy
sauce
production WCl'e
80111e
compareM.The development references
工艺在发酵阶段,应该注意几个要蒯怍191:
(1)合理调整盐水的温度和浓度,及时拌曲入池。如 果温度、盐度过高,酶活就会下降,但温度、盐度太低,易造 成产酸细菌大量繁殖而致酸败,并抑制了中性、碱性蛋白 酶的活性。一般而言,盐水的温度为45%一500C,盐水的浓 度为14%,--15%,酱醅的含盐量为5%-7%。 (2)拌盐水量应适度。在一定范围内,酱醅含水量越
to
trends
of soy
sauce
industry and key points for production
improvement were discussed,which might provid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soy satw_:e industry.
ofFood
andBrewing,Be#log 100050,China)
Abstract:The brewing technology ofsoy sauce is updated constantly.The protein utilization rate and the flavor and quality ofproducts have been the focus of soy
sauce production
Comparison of low-salt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and spraying-extraction-in-pool fermentation for soy
HUANG Chidu.LU Fei
(Belting Institute
配比为豆粕:麸皮小麦=6@2@20。后者是前者的改进工艺,
原池浇淋工艺增加了曲料中的淀粉含量,前期原料预处 理的其他工序基本与低盐固态工艺一致。其中蒸煮工序
中需将原料经过约6rain的润水,加水量为原料量的110‰
130%,水温在80℃以上,原料蒸煮压力一般为0.18MPa, 蒸料时间为6rain,熟料冷却至40℃后,再接入种曲,接 种量根据种曲质量及工艺要求而定。熟料质量优劣的衡 量指标一般为熟料含水量和N性蛋白,一般认为熟料含水 量为50%左右较好is-7]。原池浇淋工艺中增加了原料的淀粉 含量,为在发酵后期添加的酵母菌提供了营养,对酱油的 风味品质贡献较大。低盐固态酱油因发酵周期短,产品 风味质量一直是该生产工艺的瓶颈问题,目前,原池浇 淋发酵工艺已经逐渐被许多酱油厂采纳,且呈很好的发 展趋势。 2制曲 制曲环节直接影响后期的发酵及酱油最终的产品产 量和风味质量嗍。酱油制曲发酵工序较为复杂,受许多因 素的影响,如菌种、温度、湿度、时间、pH值等,企业在生产 中难以精确控制,特别是生产环境本身的微生物种类和 数量。此外,原辅料是企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优质产品 的源头因素,对制曲环节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酿 造行业的一线员工生产操作技能不是很高,甚至一些企 业为了过分追求利润,在原料上降低成本或把关不严,过 分关注酱油的出品率而忽略了风味质量,进而引起生产过 程出现偏差,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1明。
Key words:low-salt solid-state fermentation;spraying-extraction・in-pool;soy sauce;critical control
po衄
酱油是以大豆或豆粕为主要原料,辅以小麦、麸皮等 淀粉原料,经微生物发酵生产出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并且 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其生产经历了从天然晒露发酵 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阶段,从目前多数单一菌种的纯酿 造到混合菌种的制曲发酵,其酿造工艺也发生了较大的 改革。目前酱油工艺主要分为2大类:一是低盐固态发酵 工艺酱油;二是高盐稀态发酵工艺酱油。前者发酵时间 短,成本较低,产品的酱香味比较浓厚,但酯香味不足,酱 油的色泽较深;后者是我国传统发酵工艺生产的酱油,质 量风味较好,具有较浓厚的酱香和酯香味,产品色泽也较 浅,但发酵周期较本,成本较高㈣。为了提高酱油产品的 风味,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原料利用率,一些酱油企业采 用了原池浇淋发酵工艺生产酱油,该工艺主要采用回淋的 方式,同时在发酵前期或者中期加入酵母菌和乳酸菌,较 好地改善了产品的风味和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嗍。 本文重点比较低盐固态和原池浇淋酱油的发酵工 艺,探讨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对生产提出建议,为 行业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原料预处理 酱油原料及其配比是影响酱油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一。因此,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关系重大,其感官指标、理 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在后续的蒸煮、制 曲以及发酵工序中也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控 制好每个工序中的关键点。一般来说,低盐固态工艺原料
大越有利于蛋白酶水解作用,对提高全氮利用率有利,但 水分过大,酱醅质软,在移池操作中其组织结构易破坏过 度,进而影响到淋油环节,容易导致产品出油率下降;盐水 量也不宜过少,否则一是不利于酶解作用,二是可能致酱 醅焦化而生色过度,影响产品的感官品质和风味质量。一 般而言,拌盐水量控制在酱醅含水量为52%左右较好。 不同发酵工艺添加量有别,原池浇淋工艺中酱醅含水量为 57%左右较好。 (3)低盐固态工艺酱油在发酵阶段需要对酱醅表面 进行踩盐,可防止空气中杂菌的侵入,防止表层过度氧化, 同时有保温保水作用。否则会导致酱醅表层水分大量蒸 发与下渗,其含水量较低,进而形成氧化层,使酱醅中的氨 基酸含量减少,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用酵母菌生长繁殖的 糠醛类物质。根据酱油生产厂家条件及需要,也可以用无 菌薄膜覆盖取代酱醅表面盖盐踩盐法。 (4)发酵温度的有效控制。酱油发酵前期,应该给予 蛋白酶较好的催化条件,以便充分发挥蛋白水解酶系作 用,通常温度控制为40℃ ̄45℃,中后期的发酵温度应根据 生产需要和工艺要求确定。发酵工序一般采用分阶段控 温,以便充分发挥各种酶的催化作用。当然,在发酵的不 同阶段,维持物料体系的pH值在一个较好的范围,尽可能 使体系DH值能够在酶的最适作用范围内,此外,在发酵期 间,还可以加入乳酸菌和酵母菌等菌种,接种量根据不同 工艺要求添加,可更好地改善酱油的风味品质。 3.2原池浇淋发酵工艺 在原池浇淋工艺中,发酵环节即是将成曲转入发酵 池内,一般而言,拌盐水浓度为l 15%12.5%,温度为40℃一 45℃,其中料与盐水的比例为1:(1.7~1.8)。在发酵前期,每 天浇淋一次,每次浇淋时间在20min以上,品温控制为38屯一 40℃,然后根据需要添加酵母菌和乳酸菌,添加量可以为 主料的5%,--100,6,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工艺条件及生产要求, 分阶段添加一定量的菌种,并保持菌种较适的温度和pH 值。在发酵中后期,可以每2d浇淋1次,品温控制为30℃一 35℃,原池浇淋工艺发酵周期一般为50d左右,也可以根据 企业实际状况确定[20l。 据报道,蛋白酶最适温度为400C...450C,糖化酶最适温 度为550C ̄65℃,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 35℃。酱醪的含水量对原料利用率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 50%的水分含量比45%的全氮利用率高3%-4%。食盐在发 酵过程中起防腐作用,酱醪中食盐含量分2个阶段控制,发 酵前期以促进酶解作用为主,食盐含量应低些,一般认为, 此阶段酱醪中食盐含量为7%左右,在发酵后期,体系温 度降低了,抑制杂菌的能力下降了,此时加大食盐含量可 以达到防腐的目的,此阶段食盐含量可控制为15%左右。 据相关研究,在发酵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提高酱醪的含盐
专论与综述

国酿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0年第9期 总第222期
・5・
低盐固态与原池浇淋酱油工艺的比较
黄持都,鲁绯
(北京市食品酿造研究所,北京100050) 摘要:酱油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蛋白质的利用率和产品的质量风味一直是行业内关注的热点。该文重点比较低盐固态和原池浇 淋酱油的生产工艺,并提也行业发展趋势及工艺改进要点,希望能够为酱油行业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盐固态发酵;原池浇淋;酱油:关键控制点 中图分类号;TS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5071(2010)09-0005—陷
万方数据
专论与综述


酿造
2010年第9期 总第222期 ・7・
量,再降低体系的温度的方法,否则一些杂菌生长繁殖会 产生脱羧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影响酱油风味,甚至可导致 酱醪表面生白,使酱油品质下降叫。 总之,原池浇淋发酵环节可化分为2大阶段:前期为蛋 白质、淀粉等有机大分子的水解阶段,即产品的出油阶段; 后期为生香阶段,即产品的风味形成阶段,可以适量添加 乳酸菌、酵母菌等。原池浇淋发酵工艺生产酱油,与低盐 固态工艺相比,加大了酱醪的水分含量。通过分阶段控 温,采用酶液回浇的方式,充分利用酶活,加速了原料 的水解,提高了全氮利用率和氨基酸生成率,此外,该工 艺可灵活调节发酵温度和食盐浓度,并在发酵过程中添 加了一定量的生香酵母菌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在较 低的温度条件下,产生了酱油的风味物质,弥补了低盐固 态发酵酱油风味不足的缺点圈。 据报道,酱油香气成分可分为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 族化合物2大类,主要是醛类、醇类、酸类、酯类、酮类、酚类 和含硫化合物。其中酚类中4.EG(4-乙基愈创木酚)和呋喃 酮化合物中的HEMF(4.羟基-2.乙基.5.甲基一3.呋喃酮)对 酱油风味贡献较大。通过感官品评标准和现代仪器分析 技术,能够对酱油的色泽、滋味以及香气进行初步的研究, 且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如酱油色泽的形成主要是酱油 发酵期间一些生化反应所致,其中以美拉德反应为主。但 是,关于酱油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行业内研究报道较少, 且作用机理也不是很清楚。 4酱油生产工艺发展趋势 酱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宗调味品,有 着较为广阔的市场,在食品加工、烹调或佐餐时赋予了食 品良好的色、香、味。而蛋白质利用率是酱油酿造技术的 核心,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可以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也可 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许多企业 已经将其作为生产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但作为调味品, 其风味质量将是酱油生产企业未来关注的重点。且随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酱油的风味品 质将会是未来市场上首要考虑的因素。 从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酱油生产企业应不断致力 于改进生产工艺,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酱油的风味 品质,把产品定位于中高端酱油市场,研究开发酱油新产 品,特别是功能性酱油产品。据报道,日本开发出的低盐 酱油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品与国内酱油相比,pH值低,还 原糖、有机酸以及各种氨基酸含量高,特别是谷氨酸含量 甚高;此外,在酱醪中添加产1.谷氨酰氨转肽酶(^y.GGT) 的细菌能够提高酱油的鲜味124-凋。 由于酿造行业本身的特点,酱油生产过程容易受到 多重因素影响,其产品质量和风味较难控制,因此建立酱 油行业生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提出各生产工序的关键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