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挫折与应对一、什么是心理挫折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无法满足、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诸如紧张、焦虑、沮丧、困惑、愤懑,甚至迁移、攻击等都是心理受挫时常见的情绪反应。
挫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要素: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两者密切关联。
挫折情境是引发挫折感受的条件,挫折感受是受挫折者心理需求不能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
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同样的(挫折)情境,由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不同、心理承受力不同,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不同。
如同样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的甲、乙两个学生,甲的抱负远大,立志考重点大学,而现在只考上了普通大学,对甲学生来说就会产生挫折感。
而乙学生,他的抱负本来就不大,现在考上了大学已经很满足,甚至还有些喜出望外,对他来说不但没有挫折感,反而还有较强的成就感。
所以,挫折也叫心理挫折,心理挫折的产生,不取决于挫折情境,而是取决于个体的内在心理感受。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在青年中期,这时期的学生生理已经成熟。
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涉世不深,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显得幼稚,行为容易冲动。
羽毛初丰,使大学生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不谙人世,使大学生对前进路上的曲折坎坷估计不足。
需求的多样性与心理的脆弱性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容易受伤的群体。
二、大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来加以概括。
(一) 客观因素客观原因通常是指个人意志和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因素,如学生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庭出身,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左右教师考试考什么内容等。
客观因素可能引发心理挫折,但不是心理挫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如同样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学生,有些学生因自己的家庭贫困而产生挫折感,有些学生则能坦然接受,并因此而自强不息,终有所成。
所以,心理挫折产生的关键不在客观因素,而在主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当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不当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当会产生心理挫折问题前面已作描述,这里不再累赘。
心理需求不当导致的心理挫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自我估计不当,抱负水平过高。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规定的标准。
一个人是否受挫折,与个体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恰当的成功标准有关。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抱负自然高,成功的可能性就低,挫折就容易产生。
相反,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缩手缩脚,抱负水平过低,就算事情成功了,也可能会产生挫折感。
2、动机冲突。
大学生的需求很多,而且都渴望得到满足,于是便产生了多种动机。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动机往往是相互冲突的,非此则彼,不可能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时就常常会产生挫折感。
如大学生既想做学生干部,又不想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两者之间,若不能平衡,冲突便会产生,长期以往,也会引发挫折感。
3、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
学生正确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但往往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学生内心可以接受,正常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不大,可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但是有些挫折往往是由于学生不合理、不切合实际的需要造成的,如攀比、高消费、绝对平均等,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调适,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挫折后常出现的行为反应人要生存和发展,就一定有需求,但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人的需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挫折产生members '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cusing onproduction, work, returning students and intellectuals, former Youth,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and rural bellwether recruiting party members in youth culture, and always maintain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and purity就不可能避免。
人在产生挫折时,总会有一些外在行为反应,通过观察,可了解到人处在挫折状态,及时给予帮助,可使挫折者尽快从困境中解放出来,促进他的健康发展。
人在挫折时,通常会出现如下的行为反应。
(一)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有些人产生挫折后,直接对造成其挫折的对象进行攻击。
如一些大学生因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
也有一些人在挫折时对一些无辜的对象进行发泄的现象,如一些学生因对学校不满而毁坏公物、一些人在外面受了气而回家找家人发泄等也是挫折后产生攻击行为的表现。
(二)冷漠有些人多次受挫后,对改变现状感到无能为力时,常会出现心灰意冷、麻木不仁的现象,这就是冷漠。
冷漠是受挫者对现状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无奈,也有可能隐含着愤怒。
如一些人因失恋而看破红尘、一些大学生因屡次英语考级不过关而出现精神沮丧的现象。
这种冷漠的心态如果得不到解除,将会对挫折者的心理产生严重的伤害,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自杀的现象。
(三)心理防卫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人寻找满足的过程通常是不顺利的,往往与社会文化相冲突,冲突必然会导致焦虑。
人为了缓解焦虑,就会不自觉地形成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很多,主要有: 1、压抑。
压抑是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压抑到潜意识中,不再去提及,努力忘记。
压抑作用的结果虽然使个体暂时减轻焦虑,获得安全感,但长期以往会影响心理健康。
如有些人因爱情发生变故而发誓终身不嫁(不娶),这种现象不能说受伤者没有了爱情欲望,只是害怕再度受伤才出现这种心理。
合理的需求长期被压抑,会使人产生心理失常,性情孤僻等异常心理现象。
2、退行。
个体的行为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逐渐成熟起来。
有些人出现挫折后,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有些成年人遇上挫折时,表现出大吵大闹,失去了成人应有的沉着与冷静,这种现象就叫退行。
有些大学生在考试不及格时,到老师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这种现象就是退行的表现。
3、合理化或文饰作用。
就是以社会认可的好理由,取代个人内心的真理由。
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就是这种心理。
如有些大学生失恋了,尽挑对方的毛病,以弥补内心的失落。
4、反向。
就是以与真实愿望相反的方式行事。
如有些大学生本来很想接近某个异性,在对方出现时却表现出回避或疏远。
5、投射。
就是将自己内心不为社会认可的欲望加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种欲望。
我们通常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现象。
如有些人不承认自己对别人有非分之想,反说别人诱惑自己。
6、转移。
就是将对某对象的强烈情感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如有些大学生在看足球时,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失败时而用砸水壶、扔杯子来进行发泄;一些大学生刚和前任恋人分手,马上又找一位异性来填补等均属转移现象。
7、补偿。
是替代作用的一种,是指个体在行为受到挫折,或因其它方面的缺陷而无法达到目标时,自己便努力发展其它方面的特点,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便是这种心理。
如一些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平,不能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便发展自己的特长,用特长的成功来弥补内心的缺失。
8、升华。
升华是一种高级的替代作用,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心理防卫机制。
如有些学生因生理上的缺陷而转向发奋学习,终于在学业上取得突出的成绩。
总之,心理防卫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地说,心理防卫机制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从积极方面说,心理防卫机制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困境,缓解内心的冲突,使心理获得暂时的平衡。
从消极方面说,心理防卫毕竟是对内在心理需求的一种掩饰,内在的心理冲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长期掩饰、压抑、隐藏会给自己的心理健康带来隐患。
如一些因爱情挫折而发奋学习、升华到社会有members '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cusing on production, work, returning students and intellectuals, former Youth,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and rural bellwether recruiting party members in youth culture, and always maintain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and purity利高度的人,可能会错失自己的爱情发展时机,给自己以后的情感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所以,在遭受挫折之后,正确的方法是能直面挫折。
四、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应对方式(一)正确认识挫折人生犹如天气,有阳光灿烂,也有狂风暴雨;有风和日丽,也有雾霭风沙。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雨果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
”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幸福感的人,不是他在生活中不遭遇挫折,而是能坦然面对挫折,并能客观地分析挫折产生的根源,尽可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挫折也是如此。
从消极方面看,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就挫折事件而言,是令人痛苦的。
从积极方面看,人在挫折面前若能冷静下来,沉着面对,挫折就有可能成为激发人上进的力量,在与挫的抗争过程中,自己的性格和意志得到磨炼,使自己在挫折中成熟起来,挫折就可能成为事情的转机。
相反,一个人总是生活在顺境中,可能会使人过于安逸,在真正遇到困难时反而会使人措手不及。
所以,挫折是一种困境,但也是一个机会,只要能坦然面对,并树立起战胜挫折的信心,就可能从困境中解放出来。
要知道,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二)客观分析挫折原因正确认识挫折,只是战胜挫折的心理基础,要能战胜挫折,还必须对挫折产生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
如前所述,挫折的产生,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若不能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找不到挫折的根源所在,对挫折就不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就会使人深深地陷入挫折的泥潭,不能自拔。
学生在挫折的归因问题上常会出现两种倾向:极度的外部归因和极度的内部归因。
极度的外部归因就是指把挫折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不考虑自身的因素。
极度的内部归因正好相反。
如一些大学生考试失败后,认为是老师出题太难,评分过于严格,而不是努力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这就是极度的外部归因。
有的学生则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认为是自己能力有限、学习不够努力、太笨等,过多的责备自己。
这两种归因如果得不到纠正,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丧失,对他的学习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学生在遇到挫折后,要冷静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是可控原因还是不可控原因,或者兼而有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