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与评价

4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与评价

4.0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与评价4.1 地理位置及交通彭泽县位处长江下游南岸,是江西省的北面门户,介于北纬29゜35ˊ—30゜06ˊ和东经116゜22ˊ—116゜53ˊ之间,县境东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与安徽省宿松、望江两县隔水相望,南与上饶市波阳县、九江市都昌县接壤,西与九江市湖口县毗邻,距九江市水路67公里,陆路70公里,距省会南昌市205公里。

项目所在地位于江西省彭泽县芙蓉墩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1ˊ、北纬29゜52ˊ。

北距长江约2公里,距九牛公路不足1公里,西临钓鱼台湖,离城关4公里左右,距九江市约70公里。

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4.2 自然环境概况4.2.1 地形、地貌、地质彭泽县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逐渐向西北倾斜,东南为山区,中部为丘陵,西北为沿江冲积洲和滨湖平原,山区占陆地面积58.4%,丘陵占36.1%,平原占5.5%。

全县地貌概括为“五山二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图2-2)。

境内群山属于安徽黄山向西南的余脉,主要山脉有:大浩山山脉、武山山脉、马当山脉、桃红山脉(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等,最高山峰海拔859.4米(吴淞高程),最低处下钱湾江岸海拔为6.1米(吴淞高程)。

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共有8个土壤类型、14个亚类、27个土属,大致分布是东南山区400米以上为黄红壤,400米以下为棕红壤,中部丘陵地区为马肝土和黄壤水稻土,北部沿江滨湖平原为石灰性潮土和冲积水稻土。

厂址场地比较平整,没有大的高差起伏,属滨湖平原。

土壤类型为石灰性潮土和冲积水稻土。

4.2.2 水文彭泽县水资源十分丰富,共有长江、太泊湖、芳湖和桥河、浪溪港、七里洪、杨梓河等12条水系,流域面积962.9平方公里。

其中地表水,枯水年份为3.68亿立方米,丰水年份为8.78亿立方米,但分布不均,山区河湾较密,河道坡陡,不便于蕴藏和利用。

地下水分布范围较广,达966平方公里,年储量为4196万立方米。

除长江流经彭泽县外,境内还有40条大小河流,水电资源常年开发理论蕴藏量计有4546千瓦,实际可开发量只有1466.3千瓦。

区域内总水面达18000公顷(27万亩),可养水面8000公顷(12万亩)。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它自西向东从瑞昌码头镇入境,流经九江县、市区、湖口县,由彭泽县马当镇出境,全长143公里。

每年7~9月为丰水期,年最高平均水位为19.15米,极端最高水位为23.03米(1998年8月2日),多年最大流量平均为58800m3/s,极大洪峰流量达73100 m3/s,丰水期泥沙含量最高达2160mg/L;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枯水期,多年平均最低水位为7.9米,极端最低水位为 6.15米,枯水期平均流量为6500m3/s,最小流量为4800m3/s。

长江在彭泽境内被沙洲分为两股,于县城附近江合,靠芙蓉大堤这一股又称为夹江。

钓鱼台湖为县城境内一水产养殖场,隶属于彭泽县水产场,主要鱼种有鲢、鲫、鲤等,年产量约2万公斤。

枯水期湖面面积约340亩,通过九牛公路闸于叉江相通,又通过叉江进入长江。

枯水期湖水滞流湖内,平均水深为2米。

4.2.3 气象彭泽县属中亚带与北亚带的过渡带,润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7℃之间,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为3℃—4℃,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8℃—29℃。

年无霜期平均为247天,年平均日照为2048.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37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587.2毫米,太阳辐射年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2.54千卡。

由于丘陵地区土质差、保水性能低,易发生旱灾;沿江湖平原受长江水位影响,易发生洪涝灾害。

4.2.4 生态环境项目紧临钓鱼台湖,总占地面积66.641公顷,其中农田(主要是棉花地)约25.0012公顷,其余的均为建筑用地或荒地。

区内植被主要为低矮的灌木和杂草,无名胜古迹、珍稀物种存在。

4.3 社会经济概况彭泽县共有10镇9乡,4场(上十岭垦殖场、芙蓉农场、原种场、红光建材厂),1所(棉科所),下辖204个村民委员会。

总户数89064户,农业人口295802人,非农业人口45636人,城镇人口40781人。

人口出生率为10.3‰,人口死亡率为4.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3‰。

2000年末,从业人员为16.97万人,共有中小学校251所,在校学生61965人,医疗卫生机构42个,卫生技术人员136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为811张。

小学教育普及率为99.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

城镇绿化覆盖率30%,面积206.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2.7平方米,电话入户率达到39%。

“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亿多元,其中道路交通投资达到13190万元。

彭泽县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16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工农业总产值(现价)为111566万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工业总产值为51593万元,农业总产值为59973万元;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49.10:19.19:31.71。

全县2000年实现财政收入5408万元(详见表2-2),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4056万元,比上年增长13.6%。

农民人均纯收入1611元,比上年增加126元。

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棉花总产24万担,粮食总产1.25亿斤,油菜籽总产4200万斤,分别比上年增长47%、10%、6.7%;水产品总量1.5万吨,比上年增长7%,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0.35万吨,比上年增长12%;畜牧业生产形式有所好转,生猪出栏12.2万头,比上年增长2.4%。

虽然2000年国民经济取得一定的增长,但“九五”期间国民经济总体呈现负的增长趋势(主要受1998年特大洪灾影响),年递增-0.75%。

彭泽县工业相对薄弱,主要工业企业集中在纺织和建材两大行业,且规模和总体实力均较弱。

芙蓉墩镇位滨长江南岸,地处县西北部,距县城7公里。

东连龙城镇,南临方湖与芙蓉农场紧邻,东南与黄花、黄岭两乡接壤,西与定山乡界,总面积97.27平方公里。

全镇辖9个村,90个村民小组,3847户,20440人(含非农业人口707)。

共有耕地22282亩,林地3026亩,水产养殖面积500亩。

农业生产以棉为主,兼作粮油。

有砂场,乡办企业。

沿江已筑起长12公里,高20.2米,宽6米的芙蓉大堤;临湖各村亦筑起全长45公里的联防堤10座,顺沿堤坝又建有水闸11座。

建有小型水库3座,总蓄水量75万立方米;开修渠道62条,长7.96公里。

架设渡槽15处,共896米;灌溉面积达13000亩,基本可以旱涝保收。

2000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163.49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

4.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4.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4.4.1.1 监测布点为了解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根据拟建项目工程废气的污染特征,结合厂址周围自然环境和居民区分布情况,以及大纲批复的要求,本次环境空气监测在评价区域内布设叁个环境空气监测点,布点位置在主导风的上风向凉亭村(A1)、厂址所在地青峰村三组(A2)和下风向袁家村(A3)处各设一个采样点,具体点位见附图二。

4.4.1.2 监测项目、频率及分析方法、TSP、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工程建成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锅炉烟气,因此选择SO2NO作为环境空气监测项目。

2监测小时均监测周期和频率:于2004年5月9日~5月13日,连续监测5天。

其中NO2值采样至少有45min/h,日均值采样每日至少有18小时时间,TSP监测日均值每日至少有12h 采样时间。

采样方法严格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配套的各项污染物分析方法执行。

4.4.2.3 评价标准和方法大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采用单指数评价。

4.4.2.4 监测及评价结果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及评价结果见表4—1。

表4—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及评价由表4—1可见,三个监测点的TSP、SO2、NO2单因子指数均小于1,没有超标现象,表明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

4.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根据本项目排水的方案,其可能的接纳水体是长江和钓鱼台湖,结合针织印染废水主要污染因子的分析,以及大纲批复的要求,制定本项目地表水现状监测方案如下:4.4.2.1 监测断面的设置为了解钓鱼台湖及长江(彭泽段)的水质现状,本次评价布设了三个监测断面,各监测断面的设置情况见表4—2,具体位置见附图二。

表4—2 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说明4.4.2.2 监测项目、时间及频率1、监测项目:长江:pH、总悬浮物、BOD5、CODcr、氨氮、挥发酚、硫化物、Cr6+。

湖泊:pH、溶解氧、总悬浮物、BOD5、CODcr、氨氮、总氮、挥发酚、硫化物、Cr6+。

2、监测时间及频率:监测一期,连续三天,每天一次。

4.4.2.3 监测及分析方法监测分析方法: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4.4.2.4 评价标准和方法本次评价地表水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4.4.2.5 监测统计及评价结果表4—3 地表水环境监测统计及评价结果表由表4.3—5可见,长江各监测断面上各污染指标现状监测值均符合所执行的标准,单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表明长江水质较好,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要求;钓鱼台湖总氮超标0.723倍,其它指数均小于1,表明总体水质尚可,但湖水水质有呈富营养化趋势。

4.4.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4.4.3.1 现状监测布点为了解拟建项目厂址周围声环境现状,在拟建厂址四周(东南西北)共布设了四个噪声监测点,监测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昼、夜两个时段监测,各监测点的具体位置见附图二。

4.4.3.2 监测周期一期,连续监测两天,昼间和夜间各1次。

4.4.3.3 测量方法及评价标准测量方法按GB/T14623执行。

评价标准采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3类标准,及《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Ⅲ类标准。

即昼间等效声级为65dB (A),夜间为55dB(A)。

采用环境噪声监测数据统计的等效声级Leq与所执行的环境标准相比较,确定厂址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好坏。

4.4.3.3 监测结果与评价监测统计结果见表4—4。

表4—4 拟建工程厂界噪声监测统计结果〔单位:dB(A)〕由表4—4可见,厂址四周声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值昼间在55.0~58.5dB(A)之间,符合所执行的标准,夜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在44.7~48.8 dB (A)之间,也符合所执行的标准;表明拟建工程厂址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3类区标准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