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1)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1)(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2)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2)2.情爱的自然、美丽。
(2)(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3)(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4)参考文献 (4)浅析人性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学生姓名:张慧娟指导老师:王昭晖内容提要表现人性是沈从文作品的创作中心,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
本文从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其作品中的人性美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人性美爱美丽和谐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他以建构健全的人性或人生形式为文学的目标,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在他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1]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勾画出湘西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
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的某些自然属性是具有合理性的,人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但是又要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即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
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呈现出美好状态。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
人性的种种纠纷,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曾这样自述他的创作思想:“这世界或想在沙基或水面上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1]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 N ] .大公报:文艺,1936203229.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2]他的小说和散文,大多写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由于作家对所经历的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这些平凡人事的基础是比较坚实的;艺术形式的精美而不流于纤巧,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它们。
人性,是沈从文描绘平凡人事的核心和精神;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 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其年作品中的年青人身体强壮、健康,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
作者为了表现这一点 ,用动物去形容人的体魄。
如《边城》中写天保、傩送,说他俩“结实如小公牛”“结实如小老虎”。
描写翠翠说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在这里,作者没有丝毫的贬低之意,相反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动物般的自然、灵动之气 ,充满着赞誉之情。
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之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在作者的眼里,翠翠这种天然质朴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体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2.情爱的自然、美丽。
(1),爱情的不分等级,人人都有爱的权利,且情爱蒙生自然。
沈从文在《连长》里,曾对主人公连长与一个他所爱的驻地年轻寡妇离别时的难分难解发了一通议论:“在把身子去殉情恋道路上徘徊的人,其所有缠缚纠纷的苦闷,其实没有很大区别的。
一个皇帝同一个兵士,地位的不同,是相差到几乎用手可以摸得出,但一到恋着一个人,在与女人为缘的应有心灵上的磨难,兵士所有的苦闷的量与皇帝可并不两样。
一个状元同一个村塾师也不会不同。
一个得文学博士的人同一个杂货店徒弟也总只会有一种头痛。
”作家的意思很清楚:在爱情方面,是不应该有什么等级差别的,人人都可以爱,也可以被人爱,都可以爱得真诚,爱得热烈。
张爱玲说:“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到海的图面,后看见海;先谈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1]而以《边城》中的翠翠为例,她是一位乡村少女,她没有知识文化,她对于爱情的蒙发是顺应她生命的天性,她对爱情的理解是缘于生命的体验。
作品写了她的三次端午节:第一次, 11 岁,与二老相遇, 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第二次,12 岁,只见到大老,二老上青浪滩了,引起她的思念;第三次,13 岁,[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 卷[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张爱玲.童言无忌[ M ]/ / 张爱玲文集:第4 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92.与二老在赛龙舟活动中相见,这时的感情已经相当清晰而又坚定了。
从年龄上看,翠翠爱情蒙发的时间很早。
但据现代心理学家认为,13 岁是一个少女最危险的年龄,最自然成长的少女,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自己13岁就已经长大了。
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翠翠的感情是纯真的、自然的。
(2),情爱表达自由。
《边城》中的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并把这样一种方式称为“走马路”。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孩看中了一位女孩,可以站在山上白天黑夜地给她唱歌,一直唱到3年零6个月 ,当女孩把歌声接起来时,两个人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此外,他们的爱情,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不受约束的爱情选择权使他们拥有表达爱情的自由,使爱情更加质朴、纯真。
(3),情爱格调高雅。
《边城》中的男女之情写的是爱情,而不是流于动物般的情欲。
沈从文写傩送与翠翠的感情用笔十分节制、含蓄:第一次,俩人在朦胧的黄昏时分相遇,一见钟情。
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没有见到他。
第三次,俩人在赛龙舟的活动中相遇,相视而笑。
接下来,傩送在有月亮的晚上为翠翠唱歌,而翠翠却沉沉入了梦乡。
在梦中她的身体被歌声浮起,飞到了悬崖的顶端,摘下了大大的虎耳草。
天保意外出事,傩送黯然离乡,翠翠在渡口痴痴地等待傩送的归来。
尽管俩人的爱情镂心刻骨,但俩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很短。
而在这短暂的相会中,也主要突出描写傩送的默默深情,翠翠少女应有的羞涩与矜持。
这种爱情是具有庄严性的,充满着神性的美丽。
(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在湘西民族地区, 相对落后的农耕文明及自然经济虽然隐伏着物质生活的贫困, 却始终营造着一种简朴、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 培养与保留着人们古朴的生活道德观念与纯美高尚的品格。
在作者笔下的士兵、水手、农民、妓女等人物形象中,诚实勇敢、朴素善良、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的优美品格, 几乎无人不善。
比如“每个人皆正直而安分, 永远想尽力帮助比邻熟人, 永远皆只见到他们互相微笑”, 或者“青年男女的心头, 皆孕育到无量热情与智慧, 这热情与智慧, 使每个人感情言语皆绚丽如锦, 清明如总之,“向善为一种自然的努力, 虚伪在此地没有它的位置”。
而这种“在朴素生活中长成”的“各种高贵的德性”, 与现代都市里“被财富、权势和都市中的礼貌, 道德, 成衣人, 理发匠, 所扭曲的人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沈从文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古朴民族道德精神的形象诠释。
《边城》里70岁的老船夫, 一生行事堪称“古道热肠”。
为了行人的方便, 他50 年如一日在渡船上恪尽职守; 过渡人给他船钱, 他总是以公家已给了他生活费为由而加以拒绝, 他进城买肉,尽管屠夫不愿“接钱”, 他却“决不想沾那点便宜”, 直待付完帐方才罢休。
这种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与城里人或商贩在物质利益上的斤斤计较、市侩习气乃至坑、蒙、拐、骗比起来, 不啻是天壤之别。
他的热情豪爽、轻利重义是湘西人高尚品格的典型代表。
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不仅有着“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外表、“天真活泼”的性格, 更有着纯洁、善良、明镜般透明的心地, 乃至于“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
她与爷爷一样热心摆渡以方便行人,满怀着内心的喜悦与兴奋追求着初恋的幸福。
纵然她人生的活动空间有限, 没有接受到更多的现代文明的洗礼, 性格上也缺乏城市女孩那种热情开放的特点, 但却始终保持着一个乡村少女那种温厚、善良、质朴、天真、纯美的品格特点。
《牛》的主人公大牛伯耕田时为了一点小事,无意把那条与他相依为命的小牛后脚敲伤,心痛异常,多方求医,好不容易治好,旋即又被政府强行征去。
大牛伯从后悔把牛打伤一变而为悔不该当初未曾把牛脚打断,免得让政府抢走。
小说将牛拟人化,让人与牛展开感情上的交流,生动地揭示了人与牛在劳动中建立的同甘苦共命运的亲密关系。
写牛是为了突出它的主人素朴、善良和勤劳的本质。
大牛伯对小牛的爱,体现了广大农民对劳动,对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的土地深厚的眷恋之情。
此外,《船上岸上》里的卖梨老妇人,一堆10个梨,40钱,主人公“我”买下四堆,付160钱,她却主动提出全买下要便宜,只收120钱,“我”一定多给,她收了钱也一定要再增加几个梨。
为什么这老妇人不想多得几个钱?就因为她诚实,“我”感慨这诚实正是城里所谓“道德家”们所缺少的,“良心这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贫穷的原素”。
再如《乡居》、《王嫂》中的主人公则是靠帮佣为生的普通女佣,她们虽然愚昧、迷信,甚至有时还有点小小狡诈,但本质同样是忠厚而善良。
(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在宁静、和谐、淡远的湘西世界里,自然优美健康的生命形态与纯美高尚的品格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和谐融洽的状态。
男女之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正是人与人关系和谐融洽的表现。
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祖孙之爱,邻里之爱在《边城》里,处处都有体现。
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他们同时爱上翠翠,可这里没纷争,没有忌妒,有的只是兄弟间的理解,他们互敬互爱用公平的方式去争取恋人的爱意.在唱歌求爱这件事上,天保自知无望,傩送决定到天保唱时也由自己代唱,由翠翠选择.天保外出遇难,哀伤中的傩送出于兄弟之情,离开了他心爱的翠翠,出走了.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十分挚爱。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 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
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
小孙女“奇迹”般地长大了。
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豪爽慷慨,仗义疏财。
面对风雨飘摇中失去唯一亲人的翠翠,忙前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