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这表现的正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地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自然的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二、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和品德表现人性美在《边城》里,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俗市的乡村美景,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原始的、自然的、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

由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

在这里,人人勤劳,为他人奉献,无论贫富,都是好人,所言所行,都是善举。

一个好的作品,照例会使人在真、善、美感觉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首先是翠翠。

她来到人间,既是平凡又是不普通。

她是爱与美的精灵,是天使的化身。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边城”这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里,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她,使她出落的如此真实、如此可爱、如此美丽,体现了真挚、自然、健康的人性美。

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体贴入微,愉快地承担着家里的生活担子。

翠翠也是和她爷爷一样善良,整日帮爷爷摆渡,却从不收过渡人的一钱一物。

有一次当时竟想心事忘了爷爷的规矩了,等她明白过来时,不惜翻过小山去把钱还给别人。

别人硬给她,她只是微笑地使劲摇头,而且不等那人说第二句话,就很快的向自己的渡船边跑去。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翠翠有着崇高的人性美,她是那样的让人怜惜、让人喜爱。

其次是老船夫。

他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纯朴,那样的慈祥。

他真的是“边城”世界里“善”中之“善”,其一生都是在为别人服务,却不需要报酬。

他把义务为乡亲们摆渡看成是自己的人生天职和最大的快乐,感觉自己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这份生活,年老力衰了,依然不肯休息,坚守岗位。

他鞠躬尽瘁,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离去。

只要能糊口,他从不计较得失,靠公家给的三斗米,七百钱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正直诚实,不收客人的财物,有人心里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他仍然是硬塞到那人手里去。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硬塞给钱的,他就会用这些钱买些上等的茶叶和草烟,慷慨赠给过渡人,有时还会烧好茶水,供别人解渴。

有时老人在渡口遇到熟人时,也会非常热情的邀请他回家喝酒。

他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所以倍加的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过年过节总是有人送给他粽子或其他东西。

有时去河街上,也总是会有商人送给这位老人东西,虽然他总是不会接受,但从中可以看出,乡亲们对他这种侠义心肠、无私奉献精神的回馈以及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敬重。

这所有的所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乐观、慈祥又坚韧的老船夫的形象,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湘西人民的美好品格和善良的人性。

三、通过描写人物纯朴的心灵表现人性美文章在刻画翠翠时,用的最多的是心理描写,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洁、善良、聪慧、天真活泼的翠翠。

翠翠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可爱、充满青春活力,她是大自然的女儿。

如“翠翠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多么可爱的一位山村小姑娘。

通过这一描写,就会很容易的使我们想象出一位纯洁、聪慧的女孩子形象。

又如,时不时地唱起山歌来“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你大仙,你大神,眼睛看看我们这里人!”还时不时自己冒出个问题来,如:白鸡关真出老虎吗?她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白鸡关等等。

这些都是翠翠日常生活中,在脑海里突然冒出来的天真活泼的东西。

其实这正是一位处于发育成长中的少女的心态。

她整日生活在绿树环绕的清幽的小山边,吃的是野菜,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纯朴、清新、稚嫩的心灵一尘不染。

当她见到人家团总女儿戴着闪闪发光的银手镯时,心中是那样的羡慕和向往。

爱幻想、爱静静的发呆,这一切的一切都符合一位少女的天性。

通过这样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翠翠灵魂深处的秘密。

如小说中,翠翠骂了一位捉鸭子的男子,因为那个男子邀她去他家,她误会那人的好意,也因为等爷爷太久,心中焦急了,所以骂了那人。

后来知道那人是二老,二老派人送翠翠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

又如“客人(大老)又望着翠翠笑,翠翠仿佛明白为什么被人望着,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对异性很敏感,对婚姻也很敏感,这一切都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

由于身体、思想发育的日趋成熟,一提到成亲之类的事,心里便很乱很乱,有些害羞,有些矜持,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

喜欢看新嫁娘,喜欢听关于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喜欢听人唱歌------这一切都表明,这位乡村长大的女孩子,由于身体、心灵的自然成长而萌发了对异性、对爱情的朦胧感觉。

傩送兄弟在山头为翠翠唱歌的那个晚上,虽然她睡着了,却做了一个梦,“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翠翠梦地这般甜蜜,应该说是这朦朦胧胧的爱情的甜美让这颗幼小的心灵尝到了喜悦,灵魂愿意为这种美好的爱情飘飞。

沈从文先生用梦这种心理活动的特殊表现形式,表达了这位有点害羞的初恋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在翠翠的心里,爱情的种子羞答答的萌芽了。

“她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祖父若问:‘翠翠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害羞情绪,轻轻地说:‘看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

’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回答着:‘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起了什么。

’她的确在想,又的确不知道自己想些什么。

”这是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心理的反映。

刚刚萌发的爱情在她心里躁动,她已隐约感觉到一种人生的新东西正窜入她的生活,她不能不想。

但由于年龄小,缺少这方面的感情经验,加上很害羞,又没有妈妈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没有人能帮她打开心结,所以会引起她内心的乱。

这种乱便使她表现出一种下意识的迷惘和莫名其妙的发痴。

爱情的种子已在不知不觉中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翠翠到下河时,小小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明的东西。

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

当爷爷对她说有人要为他在月光下唱歌时,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翠翠心中的矛盾,来提亲的是大老,自己爱的是二老。

心中尽是迷惘与惆怅,生活虽然平静,但心海中却是波涛汹涌,心忡忡的跳着,初恋的女孩子被这种奇妙的感情弄得不知所措。

心里的失望,对大老提亲的否定,对选择自己感情的坚定和从容。

像这种抽象的心理内涵,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翠翠羞涩、纯洁、温柔、自尊的个性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在表现老船夫这个形象时,小说也是多采用心理描写的方法。

“那青年(大老)走后,祖父温习着那些出与一个男子口中的真话,实在又愁又喜。

翠翠若应交把一个人,这个人是不是适宜于照料翠翠?当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愿意?”这段心里描写把爷爷对孙女的呵护与关爱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质朴憨厚的老爷爷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自己不贪图什么,只要能为孙女找到属于她的幸福,自己就安心了,什么也都不在乎。

多么慈祥、仁爱的老人啊!多么美好的天性、多么淳朴的人性啊!四、通过人物之间的感情描写表现人情美(一)翠翠和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

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

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

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

后来, 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 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 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 还是应该忧愁。

船总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小翠翠,即使他们在面对爱情的竞争时,他们也没有失去这种本性,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 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 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 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