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是一个极其富有影响力的话题,在《三字经》中就有探讨人性的观点。

人性的发展变化随着时代和各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人性之初本性是善的,只是后来受到外界的影响之后才有了人性恶之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人性”是一个极为复杂,又极其抽象的词。

但是在沈从文小说《长河》中却得以抽象统一。

“人性”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是神圣的,文中善恶交织在一起,而在恶的对比下,其更能突出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

关键词:人性;淳朴;善良;反抗;寄生虫On shen congwen "river" of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human nature is an extremely influential topic, in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n ther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natur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uman nature is a good beginning, but was later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only after the evil nature of man, said.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human nature" is a very complex and very abstract words. However, in Shen Congwen novel "river" in the abstract is to be unified. "Human nature" concept in the Shen Congwen sacred literature, the paper good and evil are intertwined, and in the contrast of evil,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its more human nature and beauty in the human side,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human dignity, the value of exploring the personality and assertive.Key words:human;simple;good;against;Parasites目录引言1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 1 (一)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坦荡、真诚、热情、善良等关系的描述,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人性美,把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来表现人性美 2 (二)在沈从文的笔下大部分是渲染乡村人的敦厚、质朴、坦诚、热情、正直的性格,但也不时地描写与湘西人民相对的反面人物 2二、《长河》中人性美3(一)古老、淳朴的湘西世界 4 (二)老水手的典型的湘西百姓形象 5 (三)桔园主人滕长顺的勤劳和善良 6 (四)夭夭的形象 7 三、用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的人来衬托出湘西人民的美与善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引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性”的含义是:1、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2、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说明了“人性”受到一定社会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人性”也有着明显的趋势,由淳朴的民俗到带有功利性的人情世故。

在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先生属于“人性”特写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数的作品是体现人性的真善美,但同时也写人性恶的作品来更加突出“人性美”的精贵。

在小说《长河》中所反映的人性是善恶交织的,它不像《边城》那样全部都是美好的,美得没有一点瑕疵。

《长河》着重写的是湘西在受到外来人事侵略以后的情形,虽然文中有着《边城》的影子,但却和《边城》有着不同的风格。

它不仅写湘西人民的美,还以外来人事的恶衬托出湘西人民的善。

作者用对现实的真的认识和掌握,来表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美,构成一幅真实秀丽的风土人情画。

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凤凰小城,位于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

沈从文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家人送入私塾学习, 然而,先生讲授的东西始终引不起他的兴趣, 他向往的是那奇妙的大自然。

年少的好奇与天真的幻想使他沉浸在湘西奇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在他的世界里那是一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且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他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曾说到“我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 两方面总、得各挨一顿打。

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 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 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想到河中的鲡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拔刺的情形, 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 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鹏⋯”对于自己的家乡,他总是充满了敬意和热爱。

由于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好奇造就了他的创作之路。

14岁沈从文结束了最初的学校教育,走上从军之路。

五年多的时间,足迹遍及湘西、黔边境各县和沅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充分领略了山水景物的秀美, 风俗人情的奇特。

这样的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

尤其是故乡的河流沅水及其支流辰河,在沈从文创作生涯中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辰河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 也给沈从文的创作带来了地域色彩。

正是通过这条河, 沈从文把自己的创作与屈原所代表的楚文化联系在一起。

经沈从文“注解”的那个被人疏忽遗忘的世界, 就是他的乡土文学所展示的湘西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人的生存方式, 其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 诸如纯朴、善良、诚挚、热情、强壮等, 没有一个不被读者所认知的。

就这一层面而言, 是人的生存方式由湘西依旧得以保留的原始文化所规定, 人的生存本质与自然相契合, 总有一种乡土人情的情趣弥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表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人性美的赞扬和讴歌;另一方面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

但后者是作为一个陪衬物,一个对照的对象,或者说是一个作为补充对象而存在的,其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前者才是创作的主导倾向。

(一)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坦荡、真诚、热情、善良等关系的描述,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人性美,把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来表现人性美。

用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来突出人性的美。

他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又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 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2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打出了“人性”这个旗帜鲜明的口号,并以表现人性为主旨和终极目标。

在创作中,沈从文总是以全部笔墨来描写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和纯洁朴实的人性。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的湘西下层人民,无论是农民士兵,还是终身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妓女,小店伙,他们心地善良、正直朴素、信仰单纯而执着,在他们的身上所蕴藏淳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在他的笔下一一得以完美呈现。

(二)在沈从文的笔下大部分是渲染乡村人的敦厚、质朴、坦诚、热情、正直的性格,但也不时地描写与湘西人民相对的反面人物。

那些外来人事总是那么的虚伪与自私,起到的只是一个破坏者的形象,一个摧毁湘西美好家园的凶手所在。

在他的作品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就是人性美与自然美相一致,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东西,它们是互相连为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在沈从文的作品里,对人性美的探索与追求一直都没有间断。

人性美作为一种人生审美理想,一种创作审美倾向,一种生命美学,在沈从文的生命意识里早已根深蒂固。

在给张兆和的书信中,沈从文这样表达自己对沅水的感激:“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

”3另一次则是因为描写“洞河船”上的苗人水手:“这种人一切和别的水上人都差不多,所不同处,不过是他那点老实、忠厚、纯朴、憨直性情———原人的性情,因为住在山中,比城市人保存得多点罢了。

”4沈从文的小说《长河》是一部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作者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写出了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与乐。

”沈从文在这里综合了田园式的风味、喜趣和社会批判来表现出文中人性美。

作品着力突出的主要是乡村中纯朴的自然、人性1沈从文文集(12) [M] .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2详见《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八章沈从文一节。

3沈从文. 滩上挣扎[A] . 沈从文全集:第11 卷[M] .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第171-172页4沈从文. 常德的船[A] . 沈从文全集:第11 卷[M] .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第343页美与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观之间尖锐的对立。

和“小国寡民”的《边城》有所不同,在这里,湘西世界不只有“常数”,在那千年不变的恒定的因素下,因外来事物的侵略,它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了,有了他们难以理解的“政府”和“新生活”。

二、《长河》中人性美作品是以抗战前夕全国复杂的、紧张的形势为大的背景,以湘西沅水流域辰河的一个小小码头—吕家坪镇为中心, 集中地描绘了湘西古朴、厚重的民风是如何在都市文明的冲击之下, 逐步走向崩溃、堕落的边缘, 表现出人类最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的生活方式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下的变得稀有,抑或消亡殆尽。

他把一个完整的近代的社会缩小了放在读者面前,作品用现实的真表现出作品中人性的美。

而沈从文之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写,依我看来是要用文字来唤醒那些沉睡于“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人们。

寻回现代人缺失的人性之美。

《长河》只完成了第一卷,是个未有完整意义的作品。

在那片人杰地灵的地方,生活着各行各业的人,有靠水吃饭的“水上人”,有扎根于土地上的“桔园主人”、有不沾水不近土的“油桐商人”,有由军官变为当地乡里的支队长、司令官的“土豪”的,也有不离土地不离水面的、看中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