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三、袁世凯时期报业情况
“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 就有官和钱,不服从就吃刀。”
据统计在1912年4月到1916年6月,袁世凯统治期 间,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被封,49家受到传讯,9 家被军警捣毁,新闻记者中至少有24人被杀,60 人被捕入狱。
《亚细亚报》、《国权报》、《金刚报》、《神 州日报》、《时敏报》、《国民新报》
阳为舆论之仆,阴为舆论之母;以民间报纸的形 式充当当地的机关报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2.笼络、收买报纸和报人
《大共和日报》、《时事新报》、《新社会日 报》、《大公报》 不少报人腐化堕落,人格扫地,新闻道德沦丧
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 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 略的法令《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内容: ①新闻出版物需注册 ②对流言煽惑破坏共
和者进行处罚③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 求其更正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经过:政府要求全国报馆遵照执行,但立即遭到了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报纸的发行,经警察官署认可后,发行人还 应在“报纸发行二十日前”“缴纳保押费”。 有关缴纳保押费的具体规定是:“一、日刊 者,三百五十元;二、不定期刊者,三百 元;三、周刊者,二百五十元;四、旬刊 者,二百元;五、月刊者,一百五十元; 六、年刊者,一百元。在京师及其他都会 商埠地方发行者,加倍缴纳保押费。专载 学术、艺事、统计、官文书、物价、报告 之报纸,得免缴保押费。保押费于禁止发 行或自行停版后还付之。”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一、新闻事业的职业化首先表现为政党报刊 的衰落与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表现:1.袁世凯上台后,政党报刊以及有政党背景 的报刊遭到摧残 2.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专电 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各报竞争的焦点。 3.职业记者出现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与近代报业一样,新闻通讯社和广播首先是由外 国人在中国创办的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通讯社的发展
1.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 为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是中兴通 讯社,1904年1月17日由广东老报人骆侠挺 在广州创建,主要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 稿
2.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 的必要的管理与约束。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三、自由体制确立的意义
1.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2.提高了记者的地位 3.为今后的新闻斗争打下了基础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二、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1.创办御用报纸是他控制舆论的一个重要手 段
而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一直受到西方资产阶 级思想的影响,言论出版自由从19世纪中 叶起就是他们的追求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1.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 法之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 第六条第四款庄严宣告:“人民有言论、著作、 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3.用暴力压制、迫害异己的报纸和报人
对看不顺眼,持不同意见的报纸采取强力镇压, 抓人封报 报人因言获罪而入狱者司空见惯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4.制定法律,对新闻界严格统治
袁世凯等以清除报界杂种等理由颁布了专门报律 《报纸条例》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广播的发展
1.1923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 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第一座 广播电台。它是由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
2.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 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它是 奉系军阀官办电台
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开播
实行报纸企业化方针的报刊,大多是资产阶级商 业性报纸——《申报》、《新闻报》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申报》的具体做法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2.加强报纸发行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与广播事业的诞生, 是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 要现象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5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报纸条例》规定,报纸的发行,“应由发行 人开具下列各款呈请该管警察官署认可: 一、名称;二、体例;三、发行期间;四、 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之姓名、年龄、 籍贯、履历、住址;五、发行所、印刷所 之名称、地址。警察官署认可后,给予执 照,并将发行人原呈及认可原因,呈报本 管长官,汇呈内务部备案。”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 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

2020/11/15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让真理和谬误交手吧,谁又看见过 真理在放胆交手时吃过百丈呢
——约翰·弥尔顿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史称中华民国南 京临时政府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
1.题材务求重大 2.针砭时弊,不畏权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新闻思想——“四能说”
脑筋能想 腿脚能奔走 耳能听 手能写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新闻全才——邵飘萍
浙江金华人。十八岁开始为上海各报撰写地方通 讯,1912年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自任主笔, 三次下狱,由此闻名新闻界。1916年在《申报》 担任主笔和常驻北京记者。1917年在北京创办新 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业务涉足报纸、 通讯社,既通晓采访写作,又长于经营管理。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新闻经历
1.《实际应用新闻学》是这一时期从事新闻采 写工作的经验之作,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研究新闻业务的专著
2. 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 研究会
3.写文章针砭时弊 4.培育新闻记者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二、报纸的企业化,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 业职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癸丑报灾
1913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 开始对当时的报业进行打压,造成大量记 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至1913年底,报 纸由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至139家,北京 上百家报纸只剩下20余家。这一年是农历 的癸丑年,历史上人们将报界的这次浩劫 称为“癸丑报灾”。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2.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 发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 界知照:“查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 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新政府的领导在实际行 动中尊重自由新闻体制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当时报界的种种不良现象
(1)报格低下。军阀政客津贴贿卖报纸成风,致使一部
分报人失去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品格,谁出钱就为谁大造 舆论
(2)出现了不少稀奇古怪的报刊。在京、沪、穗等地
有许多“鬼报”和“有报无社”的马路小报
(3)以鸳鸯蝴蝶派为中心的黄色报刊泛滥成灾,充 满低级趣味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3.1913年至1918年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 这些通讯社的规模一般都不大,有的只有 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 几家报刊发稿
4.20年代后,新闻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至 1926年,全国已有通讯社155家,其中少数 通讯社已初步具备“消息总汇”的规模,
报界奇才——黄远生
江西九江人。少年成才,1904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 律。1909年回国后,清政府任命他为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 院行走和编译局纂修官,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 评述。辛亥革命后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
擅长写新闻通讯,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 奠基人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附件:《报纸条例》
《报纸条例》规定了八条禁载事项:“一、淆 乱政体者;二、妨害治安者;三、败坏风 俗者;四、外交、军事之秘密及其他政务, 经该管官署禁止登载者;五、预审未经公 判之案件及诉讼之禁止旁听者;六、国会 即其他官署会议,按照法令禁止旁听者; 七、煽动、曲庇、赞赏、救护犯罪人、刑 事被告人,或陷害刑事被告人者;八、攻 讦个人阴私损害其名誉者。”
他指出:“今民国成立,尤赖报界有言责诸君,示 政府以建设之方针,促国民一致之进行,而建设 始可收美满之效果。故当革命时代,报界鼓吹不 可少;当建设时代,报界鼓吹更不可少。是以今 日有言责诸君所荷之责任更重。”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 业的职业化
二、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起因: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
中山并通电全国的当日,孙中山即复电明确表态: “民国一切法律,须经参议院议决发布,乃生效 力。此次内务部所布暂行报律三章,未经参议院 决议,应作无效。”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 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