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启蒙
小学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启蒙的最佳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围绕思维的启蒙以拓宽思维方式,引导独立思维,掌握数学思维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情促思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思维离不开形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爱好特征出发,抓住他们的好奇,好动好闻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提供更多的感知材料。

以形促思,为启动小学生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渡架桥铺路。

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模拟乘公共汽车,车到站后,先下后上,算一算车上有多少乘客,不断变化上下车的人数,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化,让学生乐于参与,善于思考,易于理解。

接着让学生讨论如何列式计算,进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结合上下车的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生动真实的情景汲取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最重要,这个东西
能创造一切。

”心里学家也认为“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
上。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和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摸、剪、拼、量、画、做等手段,使眼、耳、口、手和脑等各种感觉器官协调动作,感知数学问题,获取数知识。

一年级学生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些小的特点,让亲自动手操作,调动思维。

我在教学:“有几支铅笔,还剩下多少苹果”等都是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悟出道理的。

比如,在教“有几支铅笔“这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笑笑的左手有几支铅笔?右手有几支铅笔?”接着观察:“笑笑做了一个什么动?”学生回答:“合起来”观察清楚之后,让学生拿出小棒一起跟着做: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2根小棒,再把次取出的小棒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

最后让学生动手画圈,把这个过程表示出来。

得到一个数学事实:3个与2个合起来一共有5个。

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摸得到、看得见得物质,从动中直观感知加法的计算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比较容易地明白加法的意义。

以动促思,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训练,以说促思。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因为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比哦啊大有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反过来,语言训练又能促使思维的发展。

这种辩证关系,是抽象的逻
辑思维得到逐步提高。

而小学生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依赖性,他们语言区域狭窄,且语言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

因此,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要从最低点开始训练,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采用散步进行语言训练:①刚入学的儿童从准备课开始,结合情境,教学生说一句完整准确的话。

如教:“可爱的校园”时,引导启发学生说出“一个太阳,两朵白云,四只只小松鼠,两只小熊在玩皮球。

②结合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几句连贯的数学语言,即能清楚、简练的把数学信息说完整。

如:教“还剩下多少”是,出事情境图(分布出示)先让学生观察:书上有几个苹果(树上有5个苹果)出示第二幅图:你看到什么?(2个苹果掉下来了)你能提一个问题吗?(还剩多少个苹果?)你能不能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说一说呢?通过以上说一句完整化和几句连贯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③结合课本中的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段逻辑性较强的话。

课本每一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丰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理解,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情境,沟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学《可爱的企鹅》中“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图,一共有几只小鸡?草丛外面有几只?藏在草丛里德有几只?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通过让学生有条理地说解题思路,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了题目的题意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四)、营造快乐和谐的气氛,以乐促思。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悬念的、儿童话的语气,并配以丰富的表情
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敢思、乐乐思、勤思,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乐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体验中加深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对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要抓住其年龄心里特征,充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把手、眼、口、脑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动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