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1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模拟试卷(含答案)

3 22021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模拟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Sr88Fe 56 S 32第Ⅰ卷(选择题,共 126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可以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B .在碱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时,溶液颜色由灰绿色变成橙色C .鉴定花生子叶脂肪时,苏丹Ⅲ染液染色前需先用50%的酒精对子叶进行处理D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用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使细胞破裂2.如图为某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细胞无叶绿体,含有该细胞的生物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B .图中含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核膜C .图中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核D .将该细胞放入清水,由于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不会吸水胀破 3.某酶的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B .该酶为底物 RNA 的分解提供了活化能C . 该酶与底物 RNA 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为 A-T 和 C-GD .该酶对底物 RNA 的催化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4. 有两种花序的无花果高度依赖榕小蜂传粉。

榕小蜂从小孔进入花序Ⅱ(只有雄花可育),可在里面产卵并繁殖后代沾染花粉的榕小蜂可从花序Ⅱ飞出,寻找新的花序。

若携带花粉的榕小蜂进入花序Ⅰ(只有可育的雌花),就很难再爬出,只能在雌花上爬来爬去,帮助传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榕小蜂与无花果的种间关系为寄生B .榕小蜂的繁殖依赖于无花果,是消费者和分解者C .榕小蜂不能在花序Ⅰ里产卵有利于无花果繁衍D .在无花果和榕小蜂共同进化的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均未发生变化5. 生活中有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害怕而出现无意识排尿。

以上现象说明( ) A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C .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6.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曾经的毛乌素沙漠,已被建设成为“塞上绿洲”。

2020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 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工治理后,沙漠重新成为绿洲,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沙漠治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塞上绿洲”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D .固沙林形成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主要来源是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和排遗物7.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iO 2 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和光电池 B .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 2和H 2O C .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催化重整均属于化学变化 D .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8. N A 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5.6 g 铁粉与足量硝酸加热充分反应后,产生 H 2 的分子数为 0.1 N AB .标准状况下 22.4LO 2与足量 H 2反应生成 H 2O ,转移的电子数为 4N AC .1 L 0.1 mol/L 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0.4N AD .1 L pH = 13 的 Ba(OH)2 溶液中 Ba 2+数目为 0.1N A9. 金丝桃苷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下列关于的叙述,错误的是( )A .1mol 该物质可与 8 molH 2反应B .该分子中不含有手性碳原子 C .该分子可发生加成、取代、氧化和消去等反应D .该分子易溶于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10.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Ag 2SO 3 溶于氨水:Ag + + 2NH 3·H 2O === Ag(NH ) + + 2H 2OB . 向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双氧水:3H 2O 2 + I ¯ === IO 3¯ + 3H 2OC .硅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Na 2SiO 3 + 2H + === H 2SiO 3↓+ 2Na+D .氢氧化钠溶液与过量的碳酸氢钙溶液反应:OH ¯ + Ca 2+ + HCO 3¯ === CaCO 3↓+ H 2O11. 短周期主族元素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 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其主族序数,X 的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两性化合物,Z 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W 与 X 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极易溶于水B . Y 与 Z 可形成化合物 Y 2Z 3C .最外层电子数 Z >X >Y >WD .Y 和 Z 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12.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D.小球B 落地的速度大于17.如图所示,斜面和水平面之间通过小圆弧平滑连接,质量为m的物体(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h高处的A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最后停在水平地面上的B点。

要使物体能原路返回A 点,在B点物体需要的最小瞬时冲量是( )A.1 m 2C.2m B.m D.4m13.现由H2、O2 和熔融盐Na2CO3 组成的燃料电池,采用电解法制备N2O5,装置如图所示。

18.如图所示,物体A、B用细绳与弹簧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止在倾角为θ=45°的粗糙斜面上,B 悬空且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两物体质量m A=3m B,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θ 由45°缓慢减小到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的弹力大小将增大B.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减小C.弹簧的弹力及A受到的静摩擦力都不变D.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小19.在中国航天骄人的业绩中有这些记载:“天宫二号”在离地面343km的圆形轨道上飞行,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T;“嫦娥三号”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200km的圆形轨道上飞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同步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赤道平面,距赤道的高度约为36000km)和“倾斜同步卫星”(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等,但不定点于某地上空)等组成。

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平均密度大于3πGT2A.图示左装置是原电池,右装置是电解池B.石墨电极I是负极,Y是CO2C.与石墨电极II相连接的铂电极发生:N2O4–2e¯+ 2NO3¯=== 2N2O5D.右装置工作时,H+可以从左池经过隔膜进入右池二、选择题:本题共8 小题,每题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 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19~21 题有多选项题目要求。

全部答对的得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 分,有选错的的0 分。

14.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B.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最多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C.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温度升高,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半衰期减小15.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分别接有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a 和b。

当输入电压U为灯泡额定电压的10倍时,两灯泡均能正常发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1:9B.“天宫二号”的线速度大于“同步卫星”的线速度C.“同步卫星”和“倾斜同步卫星”同周期、同轨道半径,且两者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D.“嫦娥三号”与地球的距离小于“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距离20.如图所示,以O为圆心、MN为直径的圆形区域的左半部分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三个质量相同、带电量相同的带正电粒子a、b和c 以相同的速率分别沿aO、bO 和cO 方向垂直于磁场射入磁场区域,已知bO垂直MN,∠aOb和∠bOc都为θ=30°,不计带电粒子的重力,a、b、c三个粒子从射入磁场到射出磁场所用时间分别为t a、t b、t c。

则下列给出的时间关系可能正确的是( )A.t a<t b<t c B.t a>t b>t c C.t a=t b<t c D.t a=t b=t c21.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粗细均匀、阻值为R 的圆形导线框,竖直放置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

现有一根质量为m、电阻不计的导体棒,自圆形线框最高点由静止释放,棒在下落过程中始终与线框保持良好接触。

已知下落距离为r时棒的速度大小2为v1,下落到圆心O 时棒的速度大小为v2,忽略摩擦及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棒下落距离为r时,棒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向右2B.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9:1 C.此时a和b的电功率之比为10:1 B.导体棒下落距离为r2时,棒的加速度的大小为g -27B2r 2v12mRD.此时a 和b 的电功率之比为1:1016.如图所示,带正电小球A 固定在绝缘竖直墙上,另一个带正电、质量为m的小球B 用绝缘细绳拴住,小球B在重力、细绳拉力和小球A库仑力的作用下静止,且A、B两球处于离地面高度为h 的同一水平面上。

现将细绳剪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B从细绳剪断瞬间起开始做平抛运动B.小球B在细绳剪断瞬间加速度等于gC.小球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大于B2r2v2C.导体棒下落到圆心时,圆形导线框的发热功率为2RD.导体棒从开始下落到经过圆心的过程中,圆形导线框产生的热量为mgr-1mv22 2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 题~第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 题~第3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2h g2ghgh gh gh gh(一)必考题(共129 分)22.(6 分)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要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时,调整轨道的倾角正好能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图中未画出)。

(1)该实验中小车所受的合力(填“等于”或“不等于”)力传感器的示数,该实验(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2)通过实验可以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M,挡光板的宽度d,光电门1和2的中心距离为s.若某次实验过程中测得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小车通过光电门1和2 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t2(小车通过光电门2 后,砝码盘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是F=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