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 小专题6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 小专题6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3)侵染实验分析。 ①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 射性的原因。 Ⅰ.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 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 现放射性。 Ⅱ.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子代 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 现放射性。
答案:B
2.(2016·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实
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是基
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
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 T2 噬菌体的 DNA 是用 32P
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2 噬菌体的遗 传物质
5.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 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6.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存在少 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答案:1.× 2.× 3.√ 4.× 5.× 6.√
视角 1 考查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1.(2016·广州一模)用 32P 或 35S 标记 T2 噬菌体并 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 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对此实验的 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⑤ ⑥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⑦DNA 的一条链 ⑧核糖体 ⑨多肽或蛋白质 ⑩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11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 物的性状
考点一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1.理清两个经典实验遵循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 原则
(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转化后的 S 型细菌含有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遗传 物质,D 项错误。
答案:B
2.(2016·淄博一模)如图为
T4 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 杆菌内放射性 RNA 与 T4 噬菌体 DNA 及大肠杆菌 DNA 的杂交结 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确;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使上
清液放射性偏高,B 错误;
35S 标记组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亲代噬菌体外壳吸附 在细菌上,随着细菌一起沉淀,沉淀物放射性偏高,C 正确;35S 标记组,35S 标记的亲代噬菌体的外壳,未能侵 入细菌内部,子代噬菌体不含 35S,32P 标记组,32P 标记 的亲代噬菌体的 DNA,会侵入细菌中,子代噬菌体部分 含有 32P,D 正确。
解析: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进行分裂生殖,无 同源染色体,因此,A 和 a 基因是不成对的,A 项错误; 甲实验中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可使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活化菌,B 项正确;乙实验中只检出 S 型细菌,因为 R 型细菌的 a 基因在 R 型细菌中表达,但不表现无荚膜 性状,C 项错误;
实验乙:将加热杀死的 R 型肺炎双球菌和 S 型活菌 的菌液混合培养
A.转化前的 S 型、R 型菌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AA、aa B.甲实验中可检出 R 型、S 型活菌,S 型菌由 R 型 菌转化而来 C.乙实验中只检出 S 型活菌,因为 R 型菌的 a 基因 在 S 型菌体内不能表达 D.转化前的 S 型菌和转化后形成的 S 型菌的遗传物 质相同
遗传信息的转录 5 和翻译(Ⅱ)
基因与性状的关 6 系(Ⅱ)
5年2考 5年5考
2014Ⅱ卷T2, 2016Ⅰ卷T29
2012课标卷T1, 2014Ⅱ卷T5, 2015Ⅰ卷T1, 2015Ⅰ卷T5, 2016Ⅱ卷T2
提示: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②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③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④特定的碱基(脱氧核苷酸)
A.实验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质 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 32P 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 低
C.搅拌不充分会使 35S 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 35S,而部分可含有 32P 解析:本实验是将噬菌体的 DNA 与蛋白质分别进行
放射性标记,来研究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质,A 正
答案:D
【技法总结】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放射性分析的“两看”法
视角 2 探索生物遗传物质经典实验的拓展考查
1.(2016·淄博检测)将肺炎双球菌中控制荚膜形成 的相关基因记做“A”,无此相关基因记做“a”,下列对甲、 乙两组转化实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甲:将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和 R 型活菌 的菌液混合培养
②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 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 35S 的噬菌体蛋 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2.理清各类生物的遗传物质
(1)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2)病毒的遗传物质:DNA 或 RNA。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4)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 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 错误;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S 型 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B 错误;T2 噬菌体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
再标记噬菌体,C 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 T2 噬菌体 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正确。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 小专题6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纲要求·高考频度】
序号
考纲要求
全国卷五年考频
人类对遗传物质
2013Ⅱ卷T5,
1
5年2考
的探索过程(Ⅱ)
2015Ⅰ卷T5Βιβλιοθήκη DNA分子结构的2
5年1考 2014Ⅱ卷T5
主要特点(Ⅱ)
3 基因的概念(Ⅱ) 5年1考 2015Ⅱ卷T29
4
DNA分子的复制 (Ⅱ)
【思维诊断】
1 赫尔希和蔡斯用 35S 和 32P 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 白质和 DNA,证明了 DNA 的半保留复制。( )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 质。( )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更具说服力。( )
4.噬菌体能利用宿主菌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 的核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