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高考前最后一课

语文高考前最后一课

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 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 “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 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 有效”的原则; 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 卷阅读题答题阶段:
一、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 读(9分,每小题3分)(1-3题)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 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
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 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 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 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 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 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 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 “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 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 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 要答全几层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 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 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 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 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 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 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 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 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 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 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 选文。
二、应试策略
(一)、平衡情绪
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人易我易,我不大意。
(二)、答题常规
1、强化审题意识 (1)、审试卷本身 (2)、审命题者 (3)、不可忽视高考试卷的“枝枝叶叶”
(三)强化答题策略
1、科学答题 (1)时间分配要合理 (2)答题顺序要科学 2、常规要求 (1)答题卷禁用铅笔、红色水笔答题 (2)不乱涂乱画
2012年6月2日
一、调节心态
丹心已共高考碎,大考常沾冷静光。 不作寻常惊慌状,我辈含笑上考场。
最美的风景在那登上山巅后的回首一瞥 中。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 天生我材必有用,沉着冷静定成功 。
考试中常见的不良心态
1、偏急心态 2、犹豫心态 3、烦躁心态 4、固执心态 5、懊丧心态 6、冲动心态
5、树立解题思维的规范性、科学性。 (1)树立语境意识,从题目中寻找答题的已
知条件。 (2)从内容入手思考形式。主要指语言应用
题。 (3)明确要求,符合目的。 (4)相对调整,避免先入为主。 (5)寻找错误。
三、重点、难点解说
(一)现代文阅读答题要领 1、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 读两遍文章。
调整心态策略
1、强化信心。(1)积极自我暗示。
(2)不要攀比。
(3)挺胸抬头,步伐加快。
2、优化情绪。
(1)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2)不要把考试焦虑看得太重。
(3)深呼吸。
3、进入状态。(1)考前还要做做题(指中档题)。
(2)进考场前可以再看看该科目内容,
及早进入学科状态。
(3)6月6日晚睡觉时间不要过早。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 词语、句子、段落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强调三点:
A、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 的修辞语言;
B、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 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C、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语文高考答题技巧
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 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 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 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3)作文中坚决不出现真实地名、人名 (4)字迹清晰,文面整洁
3、强化规范意识
(1)选择题。及时填涂答题卡,做到“清 晰”“到位”“规范”。
(2)简答题。坚守“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 怎么答”这一原则。
(3)作文。做到“五脏俱全”:有题目,结 构完整,有层次,字数合乎要求,等等。
4、坚决避免随心所欲的自然主义解题行为。
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 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 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 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 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代 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 数);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 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 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 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 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 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 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 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 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 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