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课0627
2020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课0627
答案 ⑴亦就是“也”,承认他乡风光也好;(解释字 与句1分)蕴含了一种不满和无奈(效果之一1分) “亦”字用来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效果之二1 分) ⑵角度:人的活动,自然风景(2分);手法:动 静结合、对比。(2分) ⑶对商山风光的喜爱,从“可怜”、颔联颈联写 人与写景中看出(1分),因为离家和赋闲惆怅寂 寞(1分),劝勉自己,还有钱可以消磨时光(1 分)。(蓝色之外,属于题目“试作分析”内容)
4.答题一定要带进诗歌内容(还原诗歌)。 *临考复习:如何读懂诗歌、精细规范到位、
古诗鉴赏答题方式
一、分析意境(描图景+点氛围+析情感) 二、分析技巧(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三、分析语言(明特色+列例证+析感情) 四、炼字赏析(释含义+描景象+点情境) 五、词句统领(思结构+虑主旨)
9.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3、解释不通的字词要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4、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 提示作用。
断句
• 读通文意,注意选项差异,掌握方法
对话标志断句法(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重要名词断句法(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代词作主宾)
重要虚词断句法(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3. 考前以识记背为主,不要去盲目刷题了,尤其不要刷 来历不明的“押题卷”“压轴卷”,那基本是忽悠外行人。 4. 考前一到两天的复习重点:诵古诗文背诵,重点成语, 文言实词,文化常识,小说、散文、古诗鉴赏手法、技
巧,传记、新闻类阅读知识,分类素材、时评,历次月 考优秀作文,自己准备若干篇范文。
5.考前一个小时,放松心态;如果看书,建议看一些富含哲 理或者轻松简易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调节考试情绪。
十三、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 一、不合逻辑
十四、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 “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 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十五、出现了“前去”、“新生”、“保管”、 “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 可能是语意不明
十六、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 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1、文言文复习的知识积累很重要,18个文言虚词各个义项要 熟记,例句要读懂、体会。120个文言实词的义项、例句要读 1—2遍。复习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 置句)与词类活用。梳理复习教材里的文言文,包括注释、课 后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练习题。
2、以上为细,细到此处,剩下的就是粗。考试时千万要大句 大句阅读,要上下文快速推断把握,要整体理解。阅读时应注 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 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试卷中有一道把 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 在整体把握时参考。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一放 先读下文,也许结合全文便能理解,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 牛角尖,不懂就不懂又何妨!
6. 准备多只质量好的笔。千万别在这些“装备”上出问题而 自乱阵脚。
7. 相信第一感觉,做完题目,做检查时,如果不是找出明显 的错误或找到了重要根据,不轻易改变答案。
8.有困难找监考老师,比如,笔坏了,当然,题目不会做不 可以问哦。
9. 所有答案都不要超出答题的界限,否则会无法扫描。 临近收卷时再填涂答案的方式绝不可取。 万不得已,绝不留空白。选择题绝对不留空白。
恭喜你!心态正确,成功一半!
语文卷中各板块平均用时参考值:
(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5题
10分钟左右
文言文阅读4题
22分钟左右
古诗鉴赏1题(2-3小题) 10分钟左右
默写8句
2分钟左右
文学作品阅读4题
23分钟左右
论述实用阅读3题
18分钟左右
作文
60分钟左右
机动、检查
5分钟左右
切记:别在某一题上超时过多!
正确的做法: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 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固执心态 4 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 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 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
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 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
懊丧心态 5
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 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丧心态。
★在考场中做语病题,一定要快速默读!!!
特别注意病句的16个标志
• 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 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 语序不当
• 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 四、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 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特殊句式断句法(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修辞方式断句法(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注意选项之间的差别
翻译题: 1.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根据上下文推敲重点词语,做到字字落实等。根据上下 文语境补充省略内容(如主语,介词宾语,介词) ,使句 意更通畅。 2.翻译时,既要理解透实词的语境意义,也要把握住虚 词的具体用法,更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和全句的语气、 语调,点好句末标点。力求做到准确、通顺。 常用的翻译方法:1、保留。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 如人名、地名等,可以照录不翻译。2、调序。在翻译 时,有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序的句子需要调整。3、 增补。在翻译时,要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内容增补出来。 4、删略。有些文言虚词在文中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在翻译时可以不译。5、替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 成现代词。如:“目”应换成“眼睛”,“发”应换成 “头发”。此外,还要注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在翻译时要体现出来。
2、补写句子 审清题目,看清要求 把握文段的结构思路与中心 瞻前顾后,前后沟连 3、图文转换
四、文言文
——最好得分题 基本认识——不可能句句都理解,但是题目可以全做对, 关键要细心。 1.文本的阅读难度不会很大。即使有些难,但不妨碍 做题。 2.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 3.题目一定要看完。
考试中的不良答题习惯 一、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 二、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 三、阅读题面不仔细,定势思维。 四、答题程序不熟悉,懒打草稿。 五、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 六、自身特点不了解,扬短掩长。 七、检查试卷不细心,随意修改。
各类题型的应考策略
一、成语(3分必得!)
• 逐字解释成语,不能望文生义,四个选项 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犹豫心态 2
一接触到试题,好象像有不少思路,但对每 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 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
正确的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 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烦躁心态 3
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 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甚 。这种烦 躁心态,堵塞了思路,失去了灵感,妨碍了 能力及水平的发挥。
• 正确的做法:来点“阿Q精神”,认定 “我难他们也难”、 “我没有做出来的 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况且,一 份试卷,自然“允许”局部失分,这是 必然的。
冲动心态 6
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忽然来了灵感,豁然开 朗,心情异常兴奋,思维失控, 产生冲动心 态。
正确的做法:告诫自己必须冷静,不要被胜利冲昏头 脑。 尤其是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要特别谨慎,不要 为图快而简单地将“经验”套用上去,宁可当作”陌 生”题目来看待,细致加以处理。注重与“经验”过 的题目的细微区别。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①,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由汴梁至商州任团练副使。②撰 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的稿费。 ⑴结合全诗内容,赏析诗歌首联中的“亦”字。(3分) 【提示】炼字:解释该字、放到句中理解句意、分析特殊 用法(若有)、分析表达效果。 ⑵诗歌颔联、颈联是从哪两个角度、用什么手法写山里风 光的?(4分) 【提示】从红色字看出,答借景抒情对吗? ⑶全诗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作分析。(3分)
五、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 语序不当 六、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七、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 配不当 八、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 语 九、出现了疑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十、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 十一、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十二、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关键——翻译:回归语境,理解大意,补充省略成分, 画出得分点,翻译后读一遍,确保通顺。
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 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 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建议对重点篇目再回头,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从教材出发, 迁移课外。
要牢固树立计分点意识,避免避实就虚,避重就轻,重点落实 文言翻译“信”的原则。
五、诗歌鉴赏
三个忠告: 1.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不要被繁多的 诗歌术语、表现方法弄花了眼,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 到“景”和“情”上来,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 (意境)有什么特点,和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也就是 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2.将古诗分类,归结各类诗主题。如古诗可分为咏史诗、山水田 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抒怀诗等。以咏史诗为例,它又 可分为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三小类,主题无外乎昔盛今 衰、警戒后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3.学说“行话”,规范表述。如,技巧方面:对比比较、映衬比 较、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动写静、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等。高 考所给答案用的都是“行话”,同样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简 洁,也不准确,再者也易让阅卷老师“走眼”。(对于此点,不懂 也要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