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_课件
(6)所慎:齐,战,疾 ___齐_____同___斋_____;__古__代__祭__祀__之__前__的__身__心__整__洁___工__作_____
(7)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___匪_____同___非_____;_不__(_是__)__
2.一词多义 ①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弹奏的)技艺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运数,指命运
但重臣因丁忧离任又往往会影响朝廷内外政务, 所以又有一种变通的措施,称为“夺情”,即 由皇帝下诏书命其留任。守丧期间,不能听乐 观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能饮酒等。三年期满, 再隆重祭祀,移神位于祖庙后方能脱去孝服, 称为“起灵除孝”,在此之前,称为“守制”。
预习作业
1.通假字 (1)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___几_____同___颀_____;_长__,__高___ (2)意者吾未知邪 ___知_____同___智_____;智__慧__,__聪__明 (3)赐,而志不远矣 ___而_____同___尔_____;___你_____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__监______同___鉴_____;__借__鉴____ (5)约其文辞而指博 __指______同___旨_____;___意__旨___
6.文白对照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的生平活动和各方面的成就, 突出表现了他学而不厌、乐学会学、深思善悟、 博学多才、因材施教、穷且益坚等优秀品格, 以及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为继承 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所作出的巨 大贡献。
【角度二】雨中歌唱的孔子
【示例】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地名) 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陶皋,其肩类子 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 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勉 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 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甚至不惜自我嘲弄。
5.文言句式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___判__断__句_____
(2)孔子布衣___判__断__句_____ (3)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__被__动__句______ (4)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___被__动__句_____ (5)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_定__语__后__置___句__ (6)送子以言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 (7)何以自见于后世哉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 (8)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 (9)人之不我信也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10)人之不我行也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2)乃因史.记.作《春秋》 古义:______记__载__历__史__的__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司马迁的《史记》
(3)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古义:______繁__盛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 赏读: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 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 当初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志趣。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角度二】 孔子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困厄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示例】 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古琴文化遗产,可 谓数不胜数,真正全部理解,学深学透,恐怕 毕其一生也难为之,潜心琴艺,要力戒浮躁, 多读些书。过去讲究“文以载道”,其实“琴” 亦能“载道”,真正的琴家都深谙“琴道合一” 之理,且能身体力行,因而言之有物,绝不作 无病呻吟或忸怩作态之举。我们应该学习传统, 强调功力,不为名利所染。在学琴生涯中,于 共性之中追求个性的艺术主张与实践,早已为 琴坛前辈所首肯,亦为同道而敬崇。
赏读: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 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 大丈夫。这是孟子为我们设定的大丈夫的标杆。
1.人物名片
知识卡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 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 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 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 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 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诗》《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今义:(书)文雅的样子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古义:_____文__采__显__著__,__香__气__浓__厚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草木)茂密;②心里苦闷
(5)吾道不.行.矣 古义:_____不__能__实__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 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 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 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 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修身名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
修身名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重点突破 选文重点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活动?
提示 主要活动:(1)宣传自己以仁义礼乐治国 的政治理念,周游列国,虽有从政之心,为政 之才,但无执政之命。
(2)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先向老子问礼,后学 《韶》,三月不知肉味,又学鼓琴于师襄子。 学则全神贯注,用心至极,求其通,达其髓。
(3)坚定信仰,弥而愈坚。孔子及其弟子厄于陈 蔡,弟子或病或愠或怒,而孔“一以贯之”, 仍讲诵、弦歌不衰,真可谓“岁寒,然后知松 柏之后凋也”。
(4)研究整理古代文献,教授弟子以娱晚年。定 经术,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 传《易经》,并以“六艺”教授弟子,弟子三 千,贤者七十二人。
课文第八、九、十段写了孔子与三个弟子的 对话,三个弟子对孔子的“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 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出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提示 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 智的因素,因而导致别人的不信任;子贡认为 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因而无法取得社 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 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 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
诚实,忠诚 确实,实在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随意,随便
①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担心,忧虑
(4)病②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疾病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困苦,困乏
3.古今异义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古义:______耳__聪__目__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孔子世家》,不仅可以大致了解孔子的一 生,还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 孜不倦,钦羡他的博学多才,更叹服他“一以 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的理想主张决不放弃 的精神。
3.文化知识
古代的“守丧”
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 在旁边盖的屋舍叫“庐冢”。古代丧礼中亲属 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主要 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 麻”,统称为“五服”,古人常用丧服表示亲 疏,“五服”之内为亲,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疏。官员在守 丧期间,必须解职,叫做“丁忧”;守丧结束, 恢复原职,叫做“起复”,就是“服除”。
(11)学者宗.之_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宗_______________
(12)其先.宋人也__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祖__先_________________ (13)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羞__耻__的__行__为_
2.写作背景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 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和学说, 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 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 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 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 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 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修 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 《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 为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 献。
今义:不被允许,不中用和不好等义
(6)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古义:_____读__书__学__习__的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词类活用
(1)孔子学鼓.琴师襄子_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弹__奏__________ (2)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写___序__ (3)推此类以绳.当世__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规__范_____________ (4)弟子皆服.三年__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服__丧___,__守__丧______ (5)以太牢祠.焉____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祭__祀_______________ (6)唯子贡庐.于冢上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建__庐_______________ (7)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_名__词__用__作___动__词__,__安家 (8)博辩广大危.其身者_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受__危__害_________ (9)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不__合__礼__法__地__ (10)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异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