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世家_课件

孔子世家_课件

2.搜集史实材料,严肃考证,去伪存真,培养 严谨治学的精神。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分享智慧与资源, 提升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 “更是一部探究司马迁人格理想的“人学”著作。 司马迁以生命谱写和凝结了《史记》,因而使《史 记》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作者人格的烙印。司马迁的 人格理想正是该文力图探讨之点。文章以《史记》 的人物形象塑造为切入点赔本容以文观人的原则,从 道德观、功业观、禀性气质、经济观、生死观、荣 辱观几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尤其 是其中表现出的人格自主精神,对整个华夏民族的 文化心理和道德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人生困境与心灵的皈依 在《屈原列传》“赞”中“悲其志”“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
面对屈原悲剧的一生、对祖国无限忠诚、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意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实而又相似的人生困境使司马迁相见恨晚再也不能 自已。他要寻找自己的心灵皈依。
在极度困厄时,人的压抑与苦闷无法申诉,往往就会“述往事,思来者”, 产生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在《史记》未完成之前,司马迁深感他无权放弃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立德”、“立功”已经无法实现时,他却隐忍以行,通过著书 “立言”,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直面人生的苦难,通过著述摆脱对生命价值 的困惑与疑问,在对历史的思考与描述中获得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终极意义。此 时,司马迁内心盈溢着勘透自然、洞穿生死、直视生命真义的悲怆。有时也流露 出对天意的怀疑,对天道不公的愤懑,以及对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的悲凉之 情。在其理想遭受幻灭时,及时从自然,从人的本质出发,实现人本来的本质,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正是儒与道的兼顾,才使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 显示出大智大勇,大仁大义,这也许就是具有封建主义特色的东方人文主义。
第三,举行“司马迁笔下历史人物的理想人格之我见” 辩论赛,通过正反方的辩论,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辩证思 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第四,综合展现学习成果。请学生整合、建构、反思后, 撰写一篇“《史记》的理想人格探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 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作品分析
一.完美理想与精神的支柱 《孔子世家》“赞”中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向往之。可
见孔子那一以贯之,坚持主张决不放弃的人格,正是司马迁的立德之本。“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积极用世的精神愈加坚强。一方面刻苦自励,充实自己,等待时机, 以用于世;另一方面另辟蹊径,整理古籍,著书立说,收徒授业,表现了艰苦创业、 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用世的精神,也构筑了司马迁完美理想与精神的支柱。司马 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 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 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 业。《孔子世家》“赞”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 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有孔 子的影子,这是他们精神的真正契合处。事实上,孔子和司马迁都是将功利建立在 当世无法实现的,建立于未来的一种功利上,这种功利如孔子听到“往者不可鉴, 来者犹可追”时的一种觉悟,于是选择了在当世的牺牲。
3.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方式凸现历史人物 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
4.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被动句的几种形式,提高自己 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深化理解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奉献、爱国、诚信、忠贞、 勇敢、无私等),进一步形成自己健康的人生观。
事,司马迁采用汉初学者常用的问答形式,以问答结构全篇, 一方面使问题显豁、醒目,另一方面也使论说集中、明晰, 行文生动活泼,增强了可读性。例如“上大夫壶遂曰:‘昔 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司马迁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 阐述了孔子为何而作《春秋》,还强调孔子作《春秋》是具 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行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 秋》”,司马迁对孔子作《春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实际 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 我评价,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而《史记》 的要旨,在于忠于史实,褒贬古今。
二.入世之道与变革的楷模 《管仲列传》“赞”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
能相亲也”,表现了管仲务本求实,以民为本,因势利导, 而这一切恰恰成为了司马迁的入世之道,立功楷模。变法改 革在思想领域探索的基础上,更为可贵的是有赖于一批实践 家勇敢地付诸实施,艰难地进行改革试验。首先走上改革舞 台,进行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要算齐国的管 仲。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 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 的赫赫功业。而“赞”中“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 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是借孔子的批评进一步展示了自 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匡世济民的宏愿。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理想人格
教学目标
1.阅读本专题中的传记,了解孔子、屈原等人物的生平主 要活动,理解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认识他们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2.了解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学习和讨论作者的人本主 义精神,增强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学习和继 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在本文中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 政治上的不幸,表现了屈原的一生与楚国的兴 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 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
课堂小结
司马迁在历史沧桑、岁月淘洗中,重铸 了个人的理想人格、民族的灵魂。 读《史记》,其实就是在读司马迁,品 读其书,见其为人。读他的人格和情感,读 他的人生智慧:执着、坚毅、睿智、变革、 浪漫。
由4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学习

第一,利用三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孔子世家》《管 仲列传》《屈原列传》,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 《史记》的理想人格之我见。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看《史记》的理想人格”主题 讨论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形式,指导并帮助学生 形成自我个性化解读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本专题的三篇传记,除了了解传主的生平 和事迹之外,重点应放在认识传主行为、做法的动 机和思想,认识决定传主命运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上, 探讨、理解和学习传主的人格和品质,领会作者在 传记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而拓宽文化 视野和思维空间,增强文化意识,加深对祖国古代 优秀人物、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继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这部著作是以人为本位的纪传体史书,
学生在研究《史记》的理想人格的过程中, 对本单元所节选的三个传主——孔子、管仲、 屈原将会形成多元的解读及批判性思维,这 对学生建构个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21 世纪技能,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 要意义。
在《史记》选读中可以看到第一篇就是司马迁的其人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