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黄小辉摘要:在高中开设生涯规划课,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文从高中生涯规划课的必要性、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路等方面,对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初步设计。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一、开设高中生涯规划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飞速发展,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

2010年高考的报名和录取人数分别是956万和657万,全国将近70%的考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

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更是超过了80%。

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度却并不高。

2007年中华女子大学主持的一项全国性的课题“女性高等教育问题调查”显示,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

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调查发现,仅%的人表示满意自己当年的高考专业志愿,%的人表示一般,还有%的人表示不满意。

高考填写志愿可以被看作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

据调查,现在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只是根据一本高考报名手册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分数和这个学校的专业能否匹配,没有考虑到自己报考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匹配。

如果在中学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自己的生涯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够科学的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则可以降低此类人才浪费的情况,无疑对个人和国家都有相当的益处。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生出国留学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不仅有专门的IB文凭项目班,每年自费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也占相当的比例。

可以说学生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元,但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

为了躲避高考压力、随大流出国的学生不在少数,随之而来的出国后适应问题也日渐显现。

“海龟”、“海带”等新名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问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开设生涯规划课无疑是可行且必须的。

二、理论基础
1、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模式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危机,如同生病时发高烧一般,成功解决的话症状就会解除。

危机的出现有特定的时间,高中生属于发展期中的认同与认同混淆阶段。

对自我的认识,建立统合的自我概念是此时期高中生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帮助学生建立对自我概念的完整认同,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力量继续前行,是普通文化课力所不能及的,而在生涯规划课中,则可以引领学生深入、全面的认识自我,度过这一阶段的危机。

2、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职业准备阶段,典型年龄段为 0-18 岁,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一个人在此阶段所作的职业选择,是最初的选择而不是最后的选择,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个人职业的最初方向。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已经明确要求在大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课程。

但是广大青年人在18岁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阶段目前接受的教育还几乎是空白,可见在中学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很有必要。

3、舒伯在他的生涯发展与角色扮演理论中,提出了生涯发展观,并以“生涯彩虹图”表示。

每个人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就像彩虹的许多色带,主要角色包括儿、学
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家管人员、父母及退休者等九项,主要舞台在家庭、社区、学校及工作四个场所。

高中阶段的角色包含学生与为人子女等,在学习上则更能接触外在世界,了解工作世界,并逐渐为工作者的角色作准备。

高中生在角色上处于由学生向工作者过度的准备阶段,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在高中阶段过分强调了“学生”这一角色,教育工作以学科知识的灌输为主,造成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要么迷茫、困惑,白白浪费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要么仍然继续高中的苦读模式,直到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身在生涯规划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三、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
根据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高中生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认识、探索职业生涯。

高中生涯规划课应服务于这一任务,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并锻炼学生规划生涯的基本能力,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1)、认知方面:了解个人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与职业、掌握获取职业信息的方法;制定出短期的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行动方案。

2)、情感方面:培养积极、主动的生涯态度与信念;培养生涯规划的自主责任意识。

3)、能力方面:统合生涯发展资源;整合信息完成生涯评估;运用生涯决策方法确立生涯目标;落实生涯行动;
生涯规划课中应着重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学生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不仅对其生涯规划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迁移到其文化课学习上来。

更关键的是,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能够真正的规划自己人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其自我认同感会大大的提高,甚至其生活信念也会改善,是对德育工作的良好补充。

2、课程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试、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生涯规划课的内容主要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自我:从各层面深入了解自我,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自身潜能等方面。

2)、探索世界:对于世界的认识,尤其是职业世界。

包括大学、专业、职业的信息收集和深入了解等
3)、整合信息:通过相关决策技能,将对自我的了解与与世界的认识结合,做出初步的生涯规划,并掌握实现该规划的相关能力。

具体安排如下:
3、课程模式
高中生涯规划课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一门经验课程。

因此,在教师过程中,应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式教学法为辅。

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是指在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涯问题或活动的情境,提供合宜的生涯探索项目与讨论式的对话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生涯探索活动之中,学生在经历生涯探索活动之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体验反思自己所面临的生涯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和辅导,最终使得学生能尝试为自己的生涯发展作规划。

本课程的三个主题分别设计了对应的问题和任务,在第一主题自我探索中,要求学生在完成该主题学习后,综合自己的各个方面,完成一份有深度的自我分析;在第二主题职业探索中,设计了生涯发现之旅和生涯人物访谈活动。

生涯发现之旅以班级为单位,由班级同学自己组织,到某一位同学家长的单位去参观、访问。

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了解职业的基本内涵。

生涯人物访谈是在之前课程和生涯发现之旅的基础上,选择一位正在从事自己最感兴趣职业的职场人,从各个角度深度访谈,对该职业产生全面了解。

在生涯决策主题中,要求学生完成“我的生涯规划书”,综合之前的各项信息,理性规划自己的目标
和发展路径,写出一份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生涯规划书。

通过日常的教学以及上述的活动,使得此项课程覆盖课内课外,学生家长班集体,使得课程变得立体和生动,真正融入学生的高中学习生活。

4、课程评价
高中生涯规划课的综合性决定了在评价方式上,必须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真正使课程评价服务于课程价值增值的目的,促进教学改进、学习增效、课程完善。

1)、过程性评价。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及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反馈情况,将同学们的核心困惑和需求糅合进课堂教学侧重点中,并及时记录课堂气氛。

2)、结果性评价。

在课程结束阶段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辅以学生访谈、课程满意度调查等,便于改进课程和进行一对一的跟进个别辅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2009年七号文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2、何粤红, 刘晶.高职院校大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评价.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学刊(论文期刊),2009.
3、孙丹凤. 高职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探析.新西部(论文期刊),2009.
4、姚伟龙, 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论文期刊), 2009.
5、柳建营.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6、吴凤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调查,育才博客,2010.
7、吕美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从自我经验的检视谈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信息:黄小辉,男,苏州中学园区校专职心理教师
联系方式:江苏省苏州市港田路360号苏州中学园区校学生多元发展指导中心;邮编:215021.电子邮件:.
感谢阅读,敬请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