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文轻语”现象浅谈中国社会的文化垄断
(西安翻译学院姜佩云 9411201班)
摘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交流和发展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因此,人类用文字记载历史、知识、经验等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笔者以为古人造出来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却让很多人不能借此说话,这就形成了识字的人对不识字的人话语权的剥夺。
本文结合文字本身的演变过程和语言发展中的“重文轻语”特点,浅谈中国社会的文化垄断现象。
关键字:重文轻语,文化垄断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1]。
原始社会没有汉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需要一种可以记录日常生活经验和重大事件等的工具。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便找到了最原始的记事方法——实物记事。
史料《北史〃魏本纪》中就有记载,魏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2]笔者认为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最原始的嫩芽。
此后,文字的发展经历了图画记事、刻画符号阶段。
但是我们一般认为刻画符号并不是最早的文字,直到原始的图画文字的出现,才是学术界公认的早期文字的阶段。
文字的发展史一个缓慢的演进和积累的过程。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纵观文字的发展史和社会的进步史,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无一不是识字的。
久而久之,即形成了大多数识字的人对不识字的人的思想控制和话语权剥夺。
笔者以为其中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有两个:其一,则是汉字的难读和难写;其二,则是“重文轻语”现象的影响
一、博大精深的汉字
毋庸臵疑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汉字本身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维系华夏子孙的一条纽带。
汉字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节奏也日渐加快。
因而,人们为了书写的简便,对汉字进行了大量的简化工作。
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
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在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
但是汉字的简化是有限制的,我们不能将汉字都过分的简化,同时简化的过程也不是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
例如现在网络流行的“o了”代表好了,“3Q”代表谢谢,这些简化的语言虽然
省时、方便,但对于初次接触文字的学龄儿童来说却是一种误导。
这些用不同文字组合起来的话语是语言的不规范形式,对于很多知识水平低下的普通人民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并不能熟悉和掌握它,并加以运用。
至于简化了得汉字,如“輪”字,我们把车輪的“輪”简写成“轮”,“輪”字的繁体写法本身并不会让人产生不好的想法,但是当它简化后写成了这个“轮”,人字下面加上一把“匕首”,结合当下各种车祸层出不穷的社会状况,我们是否在想:香港、台湾怎么没有这么多车祸,难道这就是我们破坏汉字美感的一种惩罚呢?
字是给人看的,要想让人一看就晓得它表示的是什么,图形式的当然是最好的了。
最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大多数是按“因物写形”的规则造出来的例如:山、水、日、月、树等。
现在我们使用的这类字从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的,仍保留着原始图画的影子,仍能让人见形晓意,能够由它自身的笔画形状直接表示出来,不用人们事先“约定”,大家一看就懂,所以不存在识字人对不识字人的控制问题。
但是,随着汉字体系的壮大,出现了很多难读难写的字,例如:嚞(三个吉,读音zhé),譶(三个言,读音tà ),舙(三条舌头,读音qì ),馫(三只香,读音xīn),灥(三条泉水,读音xún )。
普通的民众根本不认识这些字,更不用说字本身所表达的意思。
于是那些识字的所谓的知识分子便拿着他们的笔杆子,拿着他们的话筒,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为他们自己的个人思想大肆地宣传。
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
农民大众的声音像被压在大理石下的草一样,听任它默默地生长、枯黄和死亡。
二、语言发展中的“重文轻语”现象
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
1969年,叶圣陶先生在《语言教育书简》中提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不可偏指。
”[3]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人们的口头交际形式存在。
有了文字以后,才出现书面语。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4]。
按理说,口语和书面语应该处于同等的地位。
可是实际情况却相反。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书面语一方,这就是“重文轻语”现象。
我们在学校所受得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文”为主,老师布臵的作业以及考试,平时的练习,都以书面的形式完成,这就大大忽视了对“语”的学习。
至于政府法令、契约文书、经典文献、圣人立言等等都是用文字来记载的。
凡是重要的、要求严谨的任务,人们都会采用书面语的形式来完成。
口语只是人们平时讨论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的方式。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
在先秦时期,它与当时的口语基本一致,《论语》《孟子》中记录的对话,大体上就是当时的口语。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口
语发生变化,但是“孔孟之道“作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记载儒家经典的语言自然也成了不得更改的万世楷模,使得书面语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这就造成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
宋代文人吕居仁在《轩渠录》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记载:“族婶陈氏顷寓严州,诸子宦游未归。
偶族侄大琮过岩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妳子,又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肐胝儿也。
”大琮迟疑不能下笔。
婶笑云:“原来这厮儿也不识字!”闻者哂之。
因说昔时京师有营妇,其夫出戍,尝以数十钱托一教学秀才写书寄夫云:“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忔憎,每日恨转转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托底物事。
”秀才沉思久之,却以钱还云:“你且别处请人写去!”[5]
从这里我们看到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使得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距离。
平民百姓的话语不能被有文化的阶层所理解,百姓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被忽视、磨灭。
口语中存在很大一部分方言词语,它们不能用书面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试想,如果秀才能听懂那妇人的大概意思,却找不出可以书写的正确文字,而用音相近的文字来代替,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反之,知识分子跟老百姓玩起“文字游戏”,用普通百姓看不懂的文字却能听的懂得话来愚弄他们,情况又会怎样呢?
三、总结
关于口语和书面语,我们必须明白,它们就像文化一样有主流和非主流,通俗和严肃之分。
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不能把口语和书面语混淆起来谈论,相反地,两者的区别是泾渭分明的。
但是书面语和口语作为语言的两个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都不能被忽视,只有这两者齐头并进,语言才能更好的发展,普通百姓和知识阶层、领导阶层才不会出现深层次的“代沟”,才不会出现少数知识分子对人民话语权的剥夺和扭曲,社会才能平稳、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叶圣陶, 语言教育书简[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5]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