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资料

组织行为学资料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为实
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是把人的
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
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地实现组织目标。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
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可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边缘性: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其中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两重性: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
投入开始,通过依次的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
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
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研究的基本过程1、观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断
4、检查和验证
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1、确定研究课题2、研究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5、实地观察和实验6、说明研究结果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
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二)观察法;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
参与观察法(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
(三)心理测验法
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应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

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观察得到得是不是所要测定的
心理与行为特征。

(四)调查法:1、面谈法(信息回收率高,较费时间和人力);2、电话调查法(花钱花时不多,能调查的人多);3、问卷调查法(花钱花时不多):分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和现场直接问卷调查法,前者回收率低,后者回收率高,但花人力和时间较多。

(五)实验法:以探求噪音强度对工作效率、工作速度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分为:
1、实验室实验法:把实验的一些关键性变量,放在特定的实验范围内进行,研究人员能够严密控制,能够随时观察它们的变化。

2、现场试验法:是一种把实验室方法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去的,方法。

3、准实验法:研究人言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

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集中趋势分析:最常用的指标是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二)离中趋势分析:标准差
(三)抉择分析:用数量指标对每种情况中可能有或可能没有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四)相关分析: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的指标,相关系数的范围是从+1经过0到-1,相关
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密切。

(五)因素分析。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有感觉到得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社会知觉是指主题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4、
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1、自我知觉往往是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2、自我知觉由于从个人角度看,难免带有某种主观性。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
的快慢和重复次数的多少等;主观因素:是指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

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1、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2、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4、投射;是指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P45):X理论、Y理论、归因论
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价值观的分类:
1、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分,可分为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顾
客就是上帝)和社会价值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分,可分为六类,理性价值观、经济
性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审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3、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分,可分为七类,反应型、忠诚型、自我中
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

4、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可分为最大利润价值观
(是一种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念)、委托
利润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是20世纪70年代兴
起的)。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过程:1、生产型价值观;2、生产经营型价值观;3、经营价值观。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1、知道人们行为的准则;2、在了解员工的基础上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3、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4、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之一。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向。

态度的特性:1、社会性2、针对性3、协调性4、稳定性5、两极性6、间接性。

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与工作的参与度:1、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给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

个性差异与管理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的性质:1、组合性2、独特性3、稳定性4、倾向性5、整体性。

个性倾向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

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