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说课稿第【1】篇〗《书戴嵩画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进行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书戴嵩画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书戴嵩画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讲述了杜处士珍藏了一幅戴嵩的《斗牛图》,被一个牧童发现了画中错误的故事。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
告诉我们:要仔细认真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实事求是。
【二】学情分析合理地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他们掌握的文言文词义过少,不够了解文言文句型,不能够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只能根据工具书、课本上的注释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据实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依据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读准文中“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文中注释及资料书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文章。
3、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联系现实生活,明白文章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蕴含的道理。
要认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不能凭空猜测,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实事求是。
【四】教学重难点设计依据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朗读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知道戴嵩的《斗牛图》错在哪,并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蕴含的道理,告诉我们要仔细、认真观察身边事物,不能凭空猜测,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实事求是。
【五】教学方法由于本篇课文是文言文,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本次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朗读感悟法、情景创设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接下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部分。
(一)导入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
并配上这样的导入语。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说一说视频中的两头牛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看后回答斗牛的特点,教师顺势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疏通文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此环节,我将会这样来实施我的教学。
1、我会为同学们范读课文,并提醒同学们注意节奏的划分,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把文言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2、请同学们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想一想,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他非常喜爱书画,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有一天,他把这幅画拿出来晒,被一个放牛娃看见了,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哇!牛相斗时,力量集中在牛角上,尾巴是夹在两腿之间的,现在这幅画上的斗牛尾巴却是翘起来的,所以错了。
”杜处士笑着同意他说的话。
(三)研读课文,理解寓意研读是学生解决文章中重难点的关键,因此,我会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提高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在此环节,我将会这样来实施我的教学。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朗读课文后得出答案: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牧童对《斗牛图》的评价,并思考牧童为什么能够指出画中的错误?经过学生思考之后得出答案:“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因为牧童从小和牛生活在一起,他对牛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能指出画中的错误。
3、请同学们思考文章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经过学生不断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仔细、认真观察身边事物,不能凭空猜测,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实事求是。
(四)小结作业课堂中的小结作业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通过小结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纲挈领。
课后,我会布置两个作业。
1、请同学们背诵这篇文言文。
2、请同学们把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板书设计接下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抓住文章中心,方便学生理解,学生可通过我的板书设计总结全文,从而深入的理解文章。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以百数牧童拊掌大笑谬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说课稿第【2】篇〗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组成。
今天我上的就是第二篇文言文《书戴嵩画牛》,《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內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此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道理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复述的能力,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依旧具有一定难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解文章大意。
写好“轴。
曝”两个生字。
熟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我将教学目标的2,3点定位本堂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感悟法、点拨引领法、诵读体悟法。
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1、解题,知背景简要介绍戴嵩,引出课题。
师生共同书写课题,指名读题,相机引导理解“书”即是“写”,从而明白课题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2、通读,知文意这一板块我分两个小环节进行推进。
板块一:通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文本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通读两遍。
再指名学生读文,相机正音。
教师范读,生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板块二:知文意,梳脉络首先让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自由读一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用“?”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其次,反馈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全班交流讨论,根据班级学情我预设的句子是“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借助帮助理解这句话。
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主要人物,事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这过程中,我相机指导了生字“曝”的书写,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最后四笔是点,提,撇,点,不要写成水。
趣读,品人物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处士?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让学生体会杜处士的知错就改,体会牧童的观察仔细,把发现送入句子中读一读。
接着我抓住了:拊掌大笑“指导学生读文。
同时思考,笑而然之,和拊掌大笑是否可以调换一下,最后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想象,讲故事先让学生说说讲故事要注意是什么?师补充“想象”。
生自由练习讲故事,再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指导生点评表演。
五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有主要人物“杜处士,牧童”,事件的关键词“曝,《牛》,笑”,以及文章所渗透的道理“问”,将课文的内容浓缩呈现。
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直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说课稿第【3】篇〗《戴嵩画牛》评课稿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有幸聆听了杨敏老师执教的《戴嵩画牛》一课,收获颇多。
《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
我们今天教研的主题的课程整合研究,也就是以“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为目标追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体验、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加强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的综合,形成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课内外、校内外结合,多学科贯通的语文课程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杨敏老师的这节课也正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整合课,她挖掘语言文字,处理教材得当,讲课诗情画意,语言规范流畅,设计与众不同。
她紧紧抓住教学目标,巧妙设计,用四个课程整合形态中的,以一种文章体裁为切入点,也就是以小古文《戴嵩画牛》为切入点,将乾隆皇帝为《斗牛图》写的两首题跋诗,画家知错就改的故事,将同一内容的三种不同体裁文章,集中整合教学,同时,这也是以一篇文章为切入点,对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
所以,既是体裁的整合,更是内容的整合。
而且在切入点上,就用到了四个课程形态整合的两个,多方式的切入,给人感觉教法灵活,处理的洽到好处,值得借鉴。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从文字转化到,出示各个时代的斗牛图,将和文字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跟读,又将文字,声音整合起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整堂课都完全投入。
接下来,更是抓住课堂整合的主要方式“体验、探究、实践”,巧妙的将学生分为:牧童组、红牛组、苏轼组进行讨论思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实现语文课程整合的“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目标,因为小学四年级已有一定字词积累,杨老师根据年段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学习规律,结合课文阅读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今人有云:放牛当问(),画画当问(),题跋当问(),()当问()。
”的语言运用,更是“会表达”的进一步落实。
学生们读写结合,展开联想,让学生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这不仅延伸了课堂,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思考和表达获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