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公开课教案第【1】篇〗《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 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3.感受艺术之美,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2. 感受艺术之美,正确理解艺术与生活的真实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意同学们,一提到苏轼我们会想到他的诗,他的词,感其实啊,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为很多字画写过“观后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这样的一篇文章——《书戴嵩画牛》。
(板书)二、解题:书:书写,记录。
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三、读通----知文意(一)教师出示文言文阅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1.检查预习嵩 sōng 处chǔ好 hào 数 shǔ囊 náng 曝pù拊fǔ搐chù谬miù2.教师范读,给出停顿参考并讲解长句子停顿。
预设: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3.学生根据停顿参考自读。
4.指名朗读。
5.齐读。
(二)疏通文意1.教师出示文言文翻译要求。
信,真实——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达:通顺——调整语序。
雅:优美——加字,换字。
2.学生小组合作参考课文注释翻译,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师生合作解决。
预设:好:喜好以百数:用百来计算常以自随:常常随身携带曝:晒判断句:此画斗牛也!3.教师出示重点词义,学生疏通全文。
蜀中有杜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好(喜好)书画,所宝以百数(用百来计算)。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常常随身携带)。
一日曝(晒)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拍手)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抽缩)入两股间。
今乃掉(摆动,摇)尾而斗,谬(错误)矣!”处士笑而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4.教师检测重点文言词语。
5.读出情感(1)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尤所爱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读出爱,读出情感。
(2)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两个叹号,读出感情。
四、想象----述情节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找出有关的句子,尝试表演,并说说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一)牧童: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追问:拊掌大笑可以是怎样地笑?试着表演一下他的神态和说的话。
预设:1.可以拍着手捧腹大笑,此画斗牛也……2.可以捂着嘴指着这幅画笑……3.可以骑在牛背上拍着扭屁股大笑…………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牧童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孩子形象。
(二)杜处士:笑而然之预设:1.微笑点头,:“嗯嗯,小牧童,你懂得真多啊“”2.豪爽大笑:“哈哈哈,小牧童,你说得对。
”“笑”化解尴尬,赞许牧童。
(三)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这一故事。
要求:符合原文,情节完整,想象合理。
五、再读——思启示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还表达了问题,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是什么?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治国譬如治家。
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沈庆之放牛当问(牧童)画牛当问(戴嵩)()当问()你得出什么启示?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
六、拓展——谈体会书黄筌画雀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
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说说和课本有何异曲同工之处。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解决重点文言词语。
3.引导学生得出道理: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仔细观察事物,认真学习,提问。
七、作业布置必做:将本文重点文言词语整理到笔记本上。
选做:积累苏轼的一首诗或词。
【板书设计】书戴嵩画牛苏轼艺术创作:细心观察向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教学反思】这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在教授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翻译,尽量做到信、达、雅,让学生在初一就养成良好的文言文翻译习惯。
基于这些考虑,结合我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做出了如下反思:教学过程中读通知文意部分,这个环节对于初一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是重点,这节课大约用了15分钟时间来反复读,达到了比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第二个环节疏通文意部分,大约用了10钟,但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翻译,这点做得还不够。
文中“此画斗牛也”是一句判断句,授课时考虑初一语法知识尚未学习,所以就没讲。
但判断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重要的一类,应该给学生点出,教师点到为止即可,不做深入讲解。
拓展提升环节是课堂知识的运用,应该让学生根据所学自己去读,去翻译,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原因忽略了这一点,老师代替了学生翻译,这是不应该的。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还不够,课堂提问策略运用不当。
比如学生在翻译“谬矣”时,说“画错了,还拿出来晒”,根据文言文翻译“信”的原则,这句翻译是不准确的,我在引导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换个词,其实可以继续追问学生“晒”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词的意思是“晒”?这样既让学生知道了我们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字字落实,又能让学生掌握“曝”的意思,还激励了学生,可谓“一举三得”。
课堂上老师眼里不应该仅有举手的学生,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关注,所以在提问的时候要想办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比如对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扬,即使他回答得不是很好也要表扬,让不举手的学生有信心自己要是回答的话也一定能受到表扬,激发他们的信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不能始终提问那几位举手的学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公开课教案第【2】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识题跋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文言文二则》。
上次课《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这幅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1)指名生读课题,注意停顿:书/戴嵩画牛(2)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相机理解:“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3、介绍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等的文字,写在前的叫“题”,写在后的叫“跋”。
这则文言文就是苏轼为戴嵩的画作《斗牛图》所做的题跋。
4、简要介绍戴嵩。
二、初读古文,明节奏(一)整体感知,读准读顺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1)相机指导:结合字义读准“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介绍古人“曝晒节”曝晒习俗,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同桌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4、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知节奏,读出韵律1、提示:文言文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2、指名朗诵(师生合作读,齐读等)三、精读古文,知文意(一)积累方法,疏通文意1、回顾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否有那些好方法?2、指名交流(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看插图(4)结合生活经验(5)查阅资料(6)问老师、问同学……3、四人小组合作,用上这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看看你们能读懂这则文言文吗?(二)情景再现,品读人物过渡: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效了,敢接受挑战吗?1、故事里都出现了哪几个人物?相机板书:杜处士小牧童2、面对同一副画,杜处士和牧童都有什么表现?杜处士:尤所爱小牧童:谬矣(板书并指导书写“矣”字)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杜处士尤所爱这幅《斗牛图》呢?(1)“锦囊玉轴”“常以自随”(2)想象一下他的表现,他可能怎么珍爱这幅画,说说具体表现。
说话练习:他可能会这样夸耀这幅画:他可能会这样爱惜这幅画:他还可能……(4)你能通过朗读把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尤所爱”表现出来吗?(5)朗读指导。
4、面对杜处士爱不释手的《斗牛图》,小牧童却说“谬矣”,为什么呢?(1)“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2)什么是“拊掌大笑”?表演“抚掌大笑”,要体现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3)指导朗读(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什么反应?对比“拊掌大笑”与“笑而然之”,体会人物形象。
5、扮演角色,指导朗读。
6、检查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语言拓展:看病当问()做饭当问()()当问()教师小结:是呀,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请教。
这就是题跋的写作特色一事一理,有叙事有感悟。
文章寥寥93字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把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
四、展开想象,讲故事1、真不愧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通过你们的自学已经读懂了这则文言文,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就是真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