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二霞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弄清第二段意思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研习第二段。
教学难点
“之”“然”“而”“其”等虚词用法及意义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教具准备
印发《游褒禅山记》学案。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检测:
一.《赤壁赋》默写
(1)纵一苇之所如,。
(2),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3)《赤壁赋》中“,。
”表明一世之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二.《游褒禅山记》第一段知识点检测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二)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有碑仆道
5.而卒葬之
(三)划线词语解释
1、而卒葬之
2、盖音谬也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四)虚词解释
1、以故其后名之曰其: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
3、距其院东五里其:
4、独其为文犹可识其:
教授新课: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以往学习过一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说理。
我们今天共同来研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第二段,初步感知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
二、学生出声自读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读对断句)
检测读音(要求:学生写)1穴()2、窈()然3、咎()
检测断句(要求: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一人断一题)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3、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共同翻译第二段(要求:一生翻译一部分)
1、其下平旷……谓之后洞。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遂与之俱出。
2、盖余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
4、方是时……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二段
1.学生自由发言指出不会翻译的字词
2.四个小组各找一名学生翻译一部分
3.其他学生评价发言学生的翻译
4.老师出示准确直译
四:小结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
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五、小组合作整理文言知识
(一)词类活用
1、有泉侧出。
侧: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3、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4、而其见愈奇。
见: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6、火尚足以明也。
明: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二)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余之力尚足以入
(三)划线词语解释
1、方是时
2、既其出
3、则或咎其欲出者
(四)虚词
之
1、入之甚寒
2、谓之后洞
3、遂与之俱出
4、余之力尚足以入
5、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且
不出,火且尽
而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而:
2、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而:
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
其
1、其下平旷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其进愈难,而其见愈
4、视其左右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既其出
7、则或咎其欲出者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
1、由山以上
2、拥火以入
然
1、吴广以为然
2、有穴窈然
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第三段
2、记忆补充拓展知识:
一、成语
1、文过饰非(掩饰)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
失和错误。
2、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第六版字典)
二、断句答题方法及技巧:
1.默读全句,触摸语感,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联系前后文意,攻破难点。
3.抓住谓语动词,然后前后追问(注意动宾、动补和主谓关系),进行推断。
4. 注意古文对称的语句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对称的特点。
5.注意对话标志“曰”“云”“言”等。
6.注意虚词的用法,利用文言文中有断句功能的虚词来断句。
(1)用于句首的发语词:夫、惟(唯)、盖、凡、窃、敬、请、苟、若、岂、且夫、无乃等,(2)用于句末的语气词:者、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邪等。
(3)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如“嗟夫、嗟乎、呜呼”“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等。
(4)用于句首的时间词前可断句: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写作思路:
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