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短文两篇

15短文两篇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 o)读书,好(hà o) 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英】莎士比亚
《短文两篇》之
《 谈 读 书 》
—— 培 根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 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 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射靶子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 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虚心
读活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 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 阅读,每读一次 都会觉得开卷有 益。
为陈景润日后辉煌成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这说明,敢班门弄斧者绝非平庸之人,在“弄 斧”中他既指正了高手的不足也对自己的新学 之物作了一些肯定与修改。事实证明,一个人 若想要有所提高,也只有到“班门”那儿弄斧, 才能求得“真经”。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无名小辈”在 关公门前使刀弄枪的数不胜数,最后一个乃是 魏将庞德,他在关公风头最盛时请命出征,不 时在关公面前使刀。其刀法令关公击节叫好, 虽然最终关公在“温酒斩华雄”之类的丰功伟 绩后添了一条擒于禁,斩庞德的赫赫武功,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种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 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 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 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 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练习二)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不少伟人是“班门弄 斧”而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提倡“班门弄 斧”,正是指要善于学习前人理论,而在此基础 上,又敢于破除权威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一种对待权威的态度是科学的、全面的。俗 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权威不等于科学, 权威的理论更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就说木匠的 祖师鲁班,他的手艺再高明,也不能和现代的科 学工艺相比。我们又怎能总抱着“祖师”的牌子 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不敢“班门弄斧”,正是由于受权威的左右, 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门弄斧”,就不能推陈出 新,历史怎能向前发展,科学怎能更快的进步? 而“班门弄斧”,是不盲从、有主见的表现,是 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的表现。这样的精神,正是 我们社会所缺少的。
但世人从未耻笑庞德“不自量力”。可见,到 班门去弄斧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气的。自满 者,不会去请教,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去自己 相比。自暴自弃者,亦不会去,因为他缺乏信 心,太看轻自己,唯有自信且谦虚之人,才会 去班门“献”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颂扬吗?
“弄斧”之人为求得真才实学敢于在 班门面前“献”艺,这说明他们身上有一 种不断探索开拓的精神。人类在发展中不 断会发现新的奥秘,如果墨守成规,没有 一种挑战精神,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进步。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滞碍: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 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 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 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 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 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 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 出味道。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谈 读书的目的 读 读书的方法 书 读书的作用
立论
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 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 矣”。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 格”。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 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作用:使人信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 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 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 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 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 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 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 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 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 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 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 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 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②“班门弄斧”辩
小议“班门弄斧”
从古至今,无论在字典里还是在人们口中, 总认为“班门弄斧”就是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 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 显然,社会上对班门弄斧的人总是排斥的,但 是为什么非要把弄斧者往坏处想呢?我认为, 敢在鲁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个敢于向权威 挑战的人,其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陈景润曾偶然发现华罗庚数学著作里的错 误,写信给华教授,华教授真诚地接受了批评 并及时作了改并且因此发现了这颗数学新星,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 心诘难作者---)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④读书能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 ——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 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 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 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学习这一课的主要宗旨就是具有实用性, 在于培养我们的读书能力。北师大肖川教授 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渔场。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则 尤其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学了这篇课文,对 于我们今天如何读书,怎样读书,应该是有 一定的收获的。
不求甚解
马南邨(cūn)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 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 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 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 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 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 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 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hán 、 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 《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 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 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驳论的论证方式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 “风”以新的含义,根据实际情况的 变化,或者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方 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我们的事 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 文章可做吗 ?
人们常认为,见风使舵就是指随机应变,其 实并不全对。“见风使舵”一词出自宋代释普 济的《五灯会元》:“江湖行船,不能看风使 舵,不肯随波逐流,舟必将会倾覆。” 原意是指看风向转动舵柄,现比喻做事无 定见,随机应变,或比喻看他人眼色、看形势 办事。人们往往只看到“看风使舵”或只看到 “随波逐流”,却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充分体现 了世界上有很多困难,所以首句“江湖行船” 是指在遇到巨大困难之际,因此末句“舟必将 会倾覆”便指的是失败。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 两句“不能看风使舵,不肯随波逐流”。

当一个人遭遇极大的危难之时,如果 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度过难关,那不妨暂 时屈服于困难之下,等到有一天,自己有 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困难,再逆流而上。 但这并不代表做事无定见或看形势办 事。首先,他有明确的目标和长久的打算。 其次,并不是一味的等待困难变小,再去 克服,而是从自身出发,让自己变得足够 强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