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

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

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

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

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

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

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

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

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其中的重要事件有汉初董仲舒开创的“春秋决狱”,即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还有魏晋时期的“八议入律”,即贵族官僚中的八类人犯罪后,须“议其所犯”,减免刑罚;以及《北齐律》的制定。

唐律规定了伦理化的司法制度,“一准乎礼”是其核心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纲常伦理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量罪定刑的理论依据。

其后,宋、元、明、清为伦理法律的因袭阶段。

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三次飞跃,引进了西方的立法风格和精神,使法律更加人伦化、人本化,更有人文关怀。

②乾嘉汉学的形成过程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乾嘉汉学包括文字训诂、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等工作。

它渊源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由顾炎武开山,阎若璩、胡渭奠基,至惠栋正式确立,经戴震发展到高峰,再到阮元等学者而进入总结阶段。

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实行严酷的统治政策,采取“编书”、“禁书”和大兴文字狱的方式来控制社会思想。

当时的文人学士为躲避祸患,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便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上,采用了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寻章摘句,逃避现实。

总之,乾嘉汉学从学术精神上讲,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从学术源流上讲,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他被公认为是清代考据学的先河,但是,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③汉代到唐代的道教发展过程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张陵和张角分别创立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天师世家”。

在这段时间,道教得到了极大的改造和充实,如:东晋葛洪为道教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北魏寇谦之革除五斗米道的弊端,制定了新的科仪,创立了“北天师道”,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了官方宗教;南朝陆修静将三支经法汇归一流并整顿、巩固道教内部的等级制度等等。

道教开始成为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隋唐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鼎兴,涌现了孙思邈、成玄英等一大批影响较大的道教学者。

道教理论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流派,以茅山宗为主的各道派相互融合渗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

四、论述题:对《中国文化史导论》的看法
中国文化无疑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概念,本书的逻辑框架清晰明了,不会令读者觉得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从而能摸清中国文化的大概轮廓。

书中主要讲论中国文化,但同时也论及了中西文化之异同。

通读全卷,可以感到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无比自豪。

此书写于抗战时期,在那样一个民族自信心极度低落、民族荣誉感黯淡无光的年代,这本书的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确非常优秀。

然而,虽然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令人受益匪浅,但是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使得他对西方文化有诸多不屑、苛评甚至妄断。

另外,先生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中国文化的褒扬和赞赏,不免让人觉得他有时过于抬高中国文化,导致本书的批判意识不足。

毕竟每种文化都有两面性,我
五、材料题(宗法制度,称谓啥啥的,进步和消极作用)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

积极作用: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亲情、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熔铸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和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明延续性。

消极作用:
在古代,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专制型社会结构,为专制思想提供了稳固而广泛的社会基础,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扼制了民主观念的勃兴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社会缺乏发展进步和活力和创造力;
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的文化心理,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和家族利益,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致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压抑,服从心态严重,法律观念淡薄,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社会的健康发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