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林语堂翻译思想第三组(张纪颖 张乐乐)
林语堂翻译思想第三组(张纪颖 张乐乐)
2.2 翻译实践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 《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 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 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 林语堂翻译独特的地方,就是能够彻底消化 了心爱的文章,然后夹叙夹议,用自己的创意炮 制一番,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和精神,又容易让 一般的西洋读者了解。
《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
•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 林语堂与翻译
前期涉及翻译理论的论著 • 1924年,林语堂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对译名划一的一 个紧要提议》。 • 《我所得益的一本英文字典》 • 《旧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 • 《答青崖论“幽默”译名》 • 《说孽相》 • 《国语文法的建设》、《论译诗》 这些文章或从语言学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或从实例出发进行 剖析,都展现了其中英文的深厚基础。
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从事这门艺术的人就必须有基 本的素质和遵循的准则,这篇论文就着 重阐述了: 1. 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2. 翻译标准
2.1.1 对译者的要求
• 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方面,林语堂提出:
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 解; 第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 中文; 第三,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 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2.1.2 翻译标准
在翻译标准方面, 他提出了翻译的 三条标准:忠实 通顺 美
第一标准:忠实
• 林语堂认为忠实标准是“译者第一的责任, 就是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 任, 换言之, 就是如何才可以忠实于原文, 不负著者的才思与用意”。 • 在他看来,“忠实”的真正涵义在于: • (1) 非字字对译, 因为“字义是活的, 随时随地用法而变化的, 一个字有 几样用法, 就有几个不同意义。其所以生此变化, 就是因为其与上下文 连贯融合的缘故” 所以“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 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 不是原文的零字, 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 • (2) 须传神。“字神”是什么? 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 上之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因此“译者不但须求达意, 并且须以传 神为目的。译成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 (3)绝对忠实不可能。“字译之徒, 以为若字字译出可达到一百分的忠 实。其实一百分的忠实, 只是一种梦想。翻译者能达七八成或八九成 之忠实, 已为人事上可能之极端”, 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 有意义 之美, 有传神之美, 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或得 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极其美妙 、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 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
评宇宙文章”自居的林语堂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 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1.3 著作 •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与吾民》
《翻译论》— 翻译理论的集大成
然而林语堂于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 《翻译论》(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 作的序,即为近万言的《论翻译》(后有 收入其《语言学论丛》一书),是他最系 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
2.1 翻译理论
在文章中林语堂开宗明义地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 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二标准:通顺
• 林语堂认为“通顺”是译者对本国读者的责任, 也是“忠 实”的内在要求。可见, 林语堂把翻译看成是一种社会活 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 译者只有当他的译品被社会所接 受, 他的个人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因为正如马克思指出: “个 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 他的生命表现, 即使不采取同其他 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 也是社会生活的表 现和确证”。因此, 译文是否“通顺”被看成是译者的一 种责任的观点是科学的。 • 在如何使译文“通顺”的问题上, 林语堂认为译者首先 “必须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地体会出来, 吸收心中, 然 后将此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 其次要按中文心理行 文, 因为“翻译者所表之思想,既本于外国文, 则不免多少 受外国文之影响, 且译者亦不应过改其本来面目” 。
• 2.2.2 译作
英译汉: 《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查。 《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著。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兰地司原著。 《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著。 《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原著。
• 汉译英: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浮生六记》, 清朝沈复原著。 Chuangts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英译庄子》。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 晋朝 陶潜等原著。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 二集及其他选译》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冥寥子游 明 朝屠隆原著。
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 理想 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
• 简而言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可以化为一 个词——传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字神句 气与言外之意”。他的“字神”是指“一 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正如他在《论译诗》 一文中所说:“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 神”。他之所以说艺术文不可译,正是由 于翻译艺术文时很难做到传神,因为艺术 文的形式和内容并重,翻译时常常会顾此 失彼。他还指出,译文必须以句为本位。 这样看来,林语堂主张的“传神”包括字 神和句神,在两者不冲突的情况下应首先 保证主要词的准确传达,若有冲突,则以 整个句子的准确表达为准,在此基础上揣 摸把握则可做到准确传达原文风格,即 “传神”,这是最终的目的。
第三标准:美
• 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 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因此, 译者在译艺术文时,“不但须注意 其说的什么, 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要做到这一点, 林语堂认为 “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 于译时复极力发挥, 才是尽 译艺术文之义务”。可见, “美”的标准主要应用于文学翻译中, 它揭 示了译者对艺术的责任。矛盾曾说过: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 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 得到启发, 感动和美的感受” 。因此, 要使译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达到与原文近似的效果,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就应以艺术家的眼光 去审视原文文本, 洞察原作者的心灵轨迹, 与原文中的人物一同哭, 一 同笑。
走近林语堂
———
林语堂与翻译
组员: 叶晓芬 张纪颖
走近林语堂
• 1. 我们知道的林 语堂
• 2. 林语堂与翻译 2.1 翻译理论 2.2 翻译实践
1.我们知道的林语堂
1.1 幽默大师 林语堂把“humor” 译为“幽默”。 林语堂和中国新文学运动旗手鲁迅一起,运用幽默手法 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实践中探索 幽默理论,并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 “语丝体”散文,被称为“幽默大师”。 1.2 英文创作
林语堂倡导的“传神”的 翻译原则,与他的性格、 读书观、教育观以及 “性灵”的文学主张是 一致的,是符合他一贯 强调个性和情趣的作风 的。他衡量一个人的水 平和修养时,首先看他 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精神 风貌,是否对生活有一 份独特感受,衡量一本 书,一所学校或一种文 风也是看它是否洋溢着 某种个性,能否赋予人 某种灵感。因此,他对 翻译过程中原著神韵传 达的重视和强调,也是 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