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易导读教案

周易导读教案

绪言
《周易》原本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卦用书。

在后来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形成了“易传”和“易学”两大部分。

当我们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时,所谈的是指周易系统的典籍,包括后人对它所作的种种解释在内。

在我国历史上,解释《周易》的著作有两三千种,目前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种。

一、周易系统的内容和范围
1、经、传、学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经”是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典籍,即原本《周易》,汉代尊之为经,即《易经》。

经有恒久不变之义。

汉代对儒学尊奉的典籍,《诗》、《书》、《礼》、《春秋》等皆称为经。

“传”是指先秦时期形成的解释《易经》的十篇著作,即“十翼”。

“翼”是辅助的意思。

“学”是指汉代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

之所以称为学,是因为从汉代开始,凡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皆称为学,即经学。

2、易学是一涵盖广大的学术思想体系
围绕《周易》经传的解释,形成了一个以阴阳变易学说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到人文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中去。

依其对易学原理的理解可考察社会的治乱、王朝的兴衰、人生的顺逆、做人做事的原则、道德修养的境界、审美的准则以及经世治国的策略,依其易理可考察天文气象、生命、地理和物理等现象的变化。

总之,易学所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文字学、哲学、宗教、政治、历史、人伦、天文、数学、物理、医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

3、周易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
《易经》包含“学”和“术”两方面。

“学”指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术”指的是用蓍草算卦的方法。

前者引申出有关天地人生的种种道理,从而形成了易学;后者引伸出五行变化、阴阳生克的算命方法,从而形成了术数。

孔子言“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即少犯错误,不是为了占问个人的吉凶祸福。

他认为懂得易理,用不着去占卜,所谓“不占而已”。

荀子将这一学易的原则概括为“善为易者不占”。

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立场。

二、易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方法:
第一,必须的入手程序,是扫清文字障碍。

第二,学习期间,不鼓励不经选择地乱看参考书。

第三,记认熟习卦爻名称和形状,能随时画出并作各种排列组合。

第四,弄清一卦的含义,再研究另一卦;明白一爻的含义,再研究另一爻。

最好学一卦背诵一卦,学一爻背诵一爻。

第五,学习过了基础阶段后,可自己为某些特定事情作点占筮,记录下来,留待日后验证。

第六,学“易”之人,做事须为君子之所为,方能体会“易”中真义。

“易
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第七,“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此学易者需修身养性,澡雪精神。

研究途径:
第一、从源溯流。

易学研究的根本对象是《周易》经传,故研究者首需熟习经传本文,考明《左转》、《国语》所载古筮例;其次,研读汉魏古注(李鼎祚《周易集解》);再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孔颖达《周易正义》);最后,参考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

不从古注入手,是为迷不知本源。

第二,强干弱枝。

《周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外此而旁及者,如天文、地理、算术等,皆其枝附。

不由主干而寻枝附,是为浑不辨主客。

第三.在明确经传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基础上,应当以《易传》为解经的首要依据。

第四,应当掌握六十四卦表现哲理的特殊方式:象征。

《易》之用虽在占筮,《易》的本质内蕴则为哲学。

而“象”与“理”的结合,正是《周易》卦形、卦爻辞“象征”特色的体现。

掌握了“象征”规律,有利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较完整地挖掘《周易》的内在思想。

第五,应当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切实可行的易学条例。

如六爻居位、乘、承、比、应等规律。

三、周易学习的目的和主要参考书
目的: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当代文化,体悟天地人三才之道,建构中华民族共有之精神家园。

主要参考书“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
4、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易经
第一节周易考释
一、“周”字训解
1、周全完备:《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东汉郑玄释:“《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2、周代之名: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

《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


二、“易”字训解
1、阴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意即“易”字上半部是日字,下半部是月字,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易”表示阴和阳。

2、易有三义:《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又云:“‘易’者,其德也。

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变
易’者,其气也。

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

‘不易’者,其位也。

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东汉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又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

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

又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

又云:“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

3、占卜:尚秉和:“吴先生曰:易者占卜之名。

……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

”(《周易尚氏学》)
三、周易大义
易理至明。

庄子曰:“易以道阴阳。

”阴阳之理,同性相敌,异性相感。

否泰往来,剥复循环,天道与人事,无二理也。

包括万有,孕育深宏,凡哲学无不根源于是。

而居易俟命,与时偕行,尤学易之准则。

第二节、周易的由来与构成
一、由来:班固在《汉书》中谓《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孟康注:“《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易》之演变由远古之圣人伏羲画八卦,周文王继之重八为六十四卦,并在六十四卦之下各系属了相应的卦辞。

周公则尊照父亲文王之意,析诸卦之爻而各系附以相应的爻辞。

而生逢周道衰微之春秋乱世之孔子,又五十学《易》,苦力究心,最后述三圣之奥蕴,而作十翼。

经以上数圣之作,众述所成就的《周易》一书,涵盖了一切天人宇宙之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

上古时把周易称为羲经,共计二万四千七百零七个字。

二、构成:《周易》一书由经、传两部分组成。

通常称之为《易经》和《易传》。

《易经》全经分上、下两篇,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组成(爻即阴阳符号),共计三百八十六爻(本三百八十四爻,因乾卦和坤卦各多一用爻,故为三百八十六爻)。

每卦又包括卦象(也叫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四部分内容。

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是《周易》的“经”的部分。

“经”分上、下两篇,上经由乾卦到离卦共三十卦,下经由咸卦到未济卦共三十四卦。

第三节、周易的性质
一、卜筮之书:宋朱熹《答赵提举》:“大抵《易》之书本为卜筮而作,故其词必根于象数,而非圣人己意之所为。

其所劝戒,亦以施诸筮得此卦此爻之人,而非反以戒夫卦爻者。

近世言《易》者殊不知此,所以其说虽有义理而无情意,虽大儒先生有所不免。


二、传道之书:清胡煦《周易函书》:“《周易》传道之书也。

道理显于文字,文字肇于图书。

图也者,数之聚,象之设,而理之寓也。

”又云:“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

《易象》,其大本也;《春秋》,其大用也。

《易象》所阐,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应之机。

故言圣道者,未有不体用流通而无间,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谓一以贯之者也。

”《周易函书序》:“《易》函万有者也。

伏羲立象以尽《易》,文周系辞以尽象,孔子翼传以尽辞。

一元之理,二五之精,三极之道,旁达于天文地理人事,磕着触着,靡不包举。

”《周易函书·易
学须知一》:“须知卜筮之说,是圣人导人学《易》之路,至其精蕴,则性命之原本,天人之一致也。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