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词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史演示文稿

北宋词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史演示文稿


代表作
《渔家傲》 《念奴娇》 《永遇乐》 《雨霖铃》 《苏幕遮》 《声声慢》 《扬州慢》
宋词流派
• 婉约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 2、格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
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3、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 ,有晏
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
宋词流派
豪放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
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 2、风格: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 3、手法: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
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之情; 4、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贺铸、陈
与义、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 陈亮、陆游、刘过等人。
—《浣溪沙》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 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有《欧阳文忠 公集》,词集名《醉翁琴趣外编》,一名《六一 词》。内容主要还是恋情相思,离愁别恨。 欧阳修对此作的革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 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晏殊为宰相,年辈较高,政治地位显 赫,欧阳修等著名词人出其门下,被后人 推为“北宋倚声填词初祖”。
总的来说,晏殊词绝大部分是小令,题材比较 狭窄,基本没有超出唐以来文人词的范围。
• 第一, 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浓情中渗透 着理性沉思的特质。写伤春感时、在寂寞中流 连光景之情怀的作品最能反映他的特色。
• 第二,晏殊词典雅工致,语言浅而丽,意境深 厚,情中有思,读之有低回反复之致。
晏殊的词虽写富贵气象却不落鄙俗,写艳情 却不落轻佻,感伤之中还流露出一种闲雅的情 调,或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怀抱,有的词还有一 种深沉的理性与明晰的哲思。如《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词牌826种,灵活性 复杂的情感世界 • 诗庄 词媚 曲俗
北宋词的发展
词艺开拓 晏殊—欧阳修—柳永—周邦彦(格律派)
词境开拓 范仲淹—张先—王安石—苏轼
闲雅有情思的晏殊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 川。《宋史》有传。著作已佚,词集名 《珠玉词》。《珠玉词》大多是在富贵优 游的生活中产生的,书写男女之间的相思 爱恋和离愁别恨。其词主要继承五代词风, 尤其是冯延巳,闲雅有情思。
王国维: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因
(一)社会原因,即社会环境的需要 一、都市繁荣,市民众多,有娱乐需求。 柳永《望海潮》、林升《题临安驿》写出北、
南宋时期杭州的繁华。 二、北宋时期的社会风尚与时尚
(二)政治原因,即上至皇帝、王公大臣及士大 夫喜欢与提倡。
北宋词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史演示文稿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 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 亭更短亭。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 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二,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主动向民歌学习,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 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 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 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
柳永词新变
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他 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 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 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北宋词总论
词在北宋时期,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
晏殊、张先、 晏几道、欧阳 修
承袭“花间”余 绪
柳永
开拓了词的形式和内容
后期 苏轼、周邦彦
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
宋词的发展与演变
• 宋词繁荣之原因 •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改革 •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 •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 北宋时期自上而下的作词热
“真、仁、神三宗俱晓音律,徽宗之词尤擅胜场, 即所传十余篇,固已无愧作者。蔡挺以《喜迁莺》 一词,而有枢管之命;苏轼以《水调歌头》一词, 而获爱君之叹;至周邦彦以《兰陵王》一词,而追 回为徽猷阁待制,则事所或有也。
• 南宋时期君上的提倡
(三)文学本身方面的原因
• 古近体源远流长,至唐代已达鼎盛的艺 术高峰,难以企及,而词之题材和体裁均 留下广泛的创作空间,故此宋词比宋诗有 更多的艺术性和独创性,取得更高成就。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时期
北宋前期 北宋后期 南宋前期 北宋前期 北宋后期 南宋前期 南宋后期
宋词的发展脉络
作者
范仲淹 苏轼 辛弃疾 柳永 周邦彦 李清照 姜夔
成就
开启豪放派词风 开拓豪放派词风 继承→爱国词派 发展婉约派 婉约派集大成者 婉约派大家 继承→格律词派
第一,创制了新的词调,发展了慢 词。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 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 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而柳永一人就 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 大量创制慢词的人。
第二、以“俗”为词。
1.词本来是从民间而来,到了文人手中后, 渐渐被用来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 柳永常出入青楼酒馆,对市民的生活相当了 解,柳永表现女性生活、感情的词作,不仅 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 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 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 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
2.语言的通俗
相对应的,柳永的词,语言也极为通 俗,被称为“词家之白居易”。黄昇 《花庵词选》:“耆卿长于纤艳之词, 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人悦之。”
第三,表现手法
①抒情的自我化 晚唐五代词,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
采用的主要是“代言”的抒情模式;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 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 ②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