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
——专业听评课
童怀多工作室
一、《课堂观察框架》是什么?
1、课堂观察的框架: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2、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和课堂文化构成观察的框架。
3、四个维度框架设计的原由:
Ⅰ、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
A.学生学习维度——关注学生怎样学、学什么。
即学生得到有效学习是课堂成
败的决定性因素。
(5个视角:1.准备 2.倾听 3.互动 4.自主 5.达成)
B.教师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
行为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个视角:6.环节 7.呈示 8.对话 9.指导10.
机智)
C.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
(5个视角:11.目标 12.内容 13.
实施 14.评价 15.资源)
D.课堂文化——是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关系,在整个互动、对话、
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5个视角:16.思考 17.民主 18.创新19.关爱
20.特质)
Ⅱ、实践依据是:我观察什么?
A.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学习,是否有效?
B.教师是如何教的?那些主要行为适当?
C.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
D.我在课堂呆了40分钟,感受如何?
4、明确观察点(观察任务),就是从每个观察维度的5个视角去确定观察点(每
个视角根据学科特点列出3—5个观察点)。
5、课堂观察必须借助观察与记录工具(量表),量表设计内容:从确定观察点设
计可以量化的表格,具有可观察、可记录、可评价、可推论(实用取向)。
6、课堂观察必须有一个合作体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保证其专业性。
二、课堂观察听评课的程序:
(一)、课前会议——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的制作等。
目的在于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开课前一天(至少15分钟)。
(二)、课中观察——根据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角度、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录音、笔录、摄像)。
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三)、课后会议——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写出课后分析报告。
Ⅰ、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至少30分钟)。
Ⅱ、课后会议着重解决那些问题?(围绕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由观察者的简要报告,推出有关观察结论;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写出课后分析
报告)
A、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这堂课目标达成了吗?(即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2、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即课堂的一切活动)。
3、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即有偏离自己的教案)。
B、由观察者的简要报告,推出有关观察结论。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简明:抓住核心说明几个主要的结论;
2、要避免重复。
各观察者的发言要避免重复性的阐述;
3、要有证据:立足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推论,杜绝自己发挥,有多少证
据,做多少推论,即不要拔高,也不要低估,不能由一个观察点的结果来简单地推论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局部的瑕疵并不妨碍其成为一堂好课);
4、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根据推论进行思考与交流。
C、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三、如何开展课堂观察听评课?有以下三个要点。
1、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确定观察点;
2、确定课堂观察的合作体,明晰课堂观察程序;
3、清楚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具体内容,成熟的观察量表的研讨。
注:
①观察点的选择与量表的制作是课堂观察的关键。
②在量表的使用上,如果能对自己使用的量表有深刻的理解,那么,课中观察将能收集到更多更有效的证据,课后会议就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必要的推论。
③各小组的每位教师对自己使用量表的改造应与授课课程内容统一化、具体化。
(即每节不同的课,课程内容不同,量表内容就要相应地改变)。
四、课堂观察听评课的意义何在?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建立高效课堂。
2、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注:1、本学期化学组全体老师作为一个小组,使用相同观察量表,每次只针对一个维度进行观察;
2、、每次活动结束,每位教师上交观察量表(要把自己分析观察结果、进行
思考与交流、提出的改进建议写在量表反面),再由童怀多、吴文鑫、
丁百林、祝婷、陈振民等五人共同整理完成一份课后分析报告。
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