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
早些时候苏轼与王安石往来较密,关系还算融洽。
但苏轼倚才傲物,性情耿直,总爱跟王安石抬扛,并伺机加以嘲弄、挖苦。
每每探讨字源,苏轼便跟他咬文嚼字,常常弄得王安石下不了台。
有一次王安石说“鲵”字从鱼从儿,合当是鱼子,并说四马曰驷,天虫曰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
苏轼听后拱手进言道:“鸠”字九鸟,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安石不知苏轼是嘲笑之言,听后窃喜,真以为可增加自己字源说的内容,忙诚心向苏轼讨教。
苏轼笑道: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
七只小鸟再加上它们的爹妈,不正好是九个吗?
弄得王安石笑哭不得,宰相肚里也实在难撑船啊!自此便不喜欢苏轼。
(二)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积累重难点字词
2、结合微课内容,品读课文语句,思考:
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三)讨论解疑
1、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读音,读准停顿。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翻译文本,互相校对
3,讨论: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四)展示提升
1、重难点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重难点语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3、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
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
.....(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
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
...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
(五)总结感悟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
(生背诵课文)
(六)当堂检测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
(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怀民亦未寑
(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无聊的心境,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子,给人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5、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
作者处在其中摆脱了被贬谪的沉重,忘记了人世的得失,进入了一个透明清澈的世界。
6、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闲适之情来欣赏,暗示世人热衷于名利,为世俗所累。
只有我们两个清闲无事之人有此雅兴,既有偷得闲情来消遣的窃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贬职而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内容:缘起所见所感
情感:凄凉欣然失落轻松超然无奈、自嘲、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