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教研室张丽辉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小组合作,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苏诗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激发兴趣
1.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时,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当我们在中秋佳节仰望皎皎明月时,会禁不住深情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起庐山,我们会这样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起西湖,我们会这样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如果生活中遇到挫折了,我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如果我们老了,不再年轻了,我们仍然会激励自己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同学们,这些文字,这些名句,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感,美丽着我们的人生。
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苏轼)
2.苏轼何许人也让我们走进苏轼,了解苏轼。
(出示苏轼图像)齐读。
(投影:苏轼简介)
3.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的脑海里一定蹦出了这样一些字眼儿:比如了不起,伟大,杰出、卓越……可是你们知道吗?苏轼的一生也是非常不幸的,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身处逆境、困境的他……(出示投影写作背景)。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闲着”的日子——《记承天寺夜游》。
(出示投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
(出示投影)
2.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
学生评价。
(只让一生读)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3.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
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出示投影)
5.下面请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吧。
哪位同学代表小组翻译课文呢?机会多多,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点拨: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
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比一比)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一定能更好地理解东坡先生的心境。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近苏轼,与苏轼对话。
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然后,小
组讨论,合作探究,看哪个小组学习效果最佳。
(投影出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3.作者见到了怎样的夜景?(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 这样的句子表达。
4.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用原文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一)明事件
1.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2.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
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师:原因有三:一是,大家说的经历相同——被贬,同是天涯沦落人。
二是,我们可能都有这样这样的经历和体会,一份喜悦和美好总想着与人分享,这个与我们分享的人一定是我们的(知音),所以苏轼要找的张怀民一定的知心的朋友,课文中的那个词句看出(“遂”“亦”“相与”)我们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想像苏轼敲开承天寺的门,苏轼仰头望月,怀民也仰头望月,然后二人相视而笑,甚至牵手步于中庭的情景。
三是,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怕受牵连,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二)赏月景
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的句式回答。
1.小组展示。
2.请看这样两个句子,(生齐读)(投影:品一品),体会出比喻的妙处。
小结:此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
(板书:景:空明)
3.此句还有一个妙处,体现在一个字上,读一读。
(生答:盖)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
(联系《童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
4,此句还有一妙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烘托了作者如今晚的月色般的坦荡磊落的心境。
(三)悟心境
1. 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投影)一声“闲人”,多少!
小组展示
(投影悟一悟)
A.悲凉、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
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
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
B.豁达、闲适、自得、高雅等。
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
能够领略。
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
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C.那些忙于名利权钱的人们,忙于灯红酒绿之中,忙于歌舞喧哗之中,他们是不会邂逅这月夜美景的,因此,(投影)一声闲人,多少——)
(2)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2.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3.现在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苏轼一同夜游承天寺,一同欣赏月夜美景,一同感慨人生沉浮。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读到这里,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朋友。
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
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穿越时空的对话)
2.接下来就让我们与苏轼一起,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朗读课文。
3.结束语:
苏轼的一生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
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
(投影:悟一悟)
五、作业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
②意谓:心里说。
③死敌:死于敌手。
④死法:死于军法。
⑤恁(nèn)么:如此,这样。
思考:
(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投影:链接阅读)
2.写作。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夜游
闲人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