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4期1998年 10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 OF J INAN UNIV 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0No.4Oct.1998美国华文教育发展新理念【美】梁培炽 提 要 美国的华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兴而衰、由衰而盛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写照。
最早的华文教育,是以侨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但随着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侨民教育逐渐过渡到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发展成为族裔传统的文化和语言教育。
而今后华文教育唯争取认可,融入主流教育之中,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华侨 华人 华文教育中华文化是跟随着中国侨民的足迹而传播到这北美的土地上的;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却又藉着华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的存在。
百多年来,北美华文教育是伴随着华人在这北美土地上的拓殖而不断地发展着的。
美国的华侨华人是非常重视华文教育的。
它也是华侨华人所以能够保持祖国文化传统,乃至风俗习惯,以及和祖籍国保持血肉相连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部美国华侨华人史,也伴生着一部美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史。
一、美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1.孕育与发生早期到达美国这新大陆来的华侨,基本上是当年的“猪仔”—华工,除了极少数华侨之外,几乎都是来自珠江三角洲四乡的男性,所以家眷少,儿童人数不多。
因此华文教育还只处于孕育阶段。
那时华侨是很受歧视的。
政府不独歧视华侨,而且还通过立法禁止其子女读公立学校。
后来虽几经抗争,迄1885年,旧金山当局才不得不设立了一所种族隔离的华人小学。
至1906年,该校改为远东学校(Oriental Public School);1924年,又改为Commadore Stockton Ele2 mentary School,即今天的金马多士德顿学校。
这所学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始终都无改其种族隔离的性质,学生清一色的都是华侨华人的子女,这也是美国专为华侨子弟设立的唯一的学校。
①在美国其它地区,华侨子弟入学困难也没有改变。
美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虽歧视较轻,但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南方,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所以,以后有些家长被迫迁徙,或有的索性把子女送至别埠亲友处,以寻求入学机会,有的只可雇请家庭教师。
这种情形一直到战后方始有所改变。
②由于华侨被歧视,子女入学不易,又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排斥,谋生非易,所以在“落叶归根”的侨民意识支配下,他们便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祖国。
他们深知祖国文化的重要,若不识华文华语,也难以发展未来。
为了子女接受中华文化传统,因之正当华侨在争取子弟能到政府学校中接受英语为媒介的教育的同时,华文教育也在华侨聚居的城市慢慢地兴起和发展起来。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华文教育即在旧金山兴起。
起初只有一些私人办的私塾或专馆,招收二三十人,每天下午五时至八时左右上课,各以塾师之姓冠其馆名,各馆的授课程度也互相参差,有私塾式的,也有文史专科性的。
讲授蒙学课本,或唐诗古文,或四书五经。
光绪年间,单在旧金山一埠,就有这样的专馆10多间。
③2.成长与发展随着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从19世纪末起,清廷即注意到华文教育的重要。
最早的侨民学校是金山中西学堂。
它是旧金山中国总领馆欧阳明领事于1886年8月倡仪,经驻美公使张荫桓氏的同意后开始筹办,于光绪14年(1888年)4月正式开学,并由领事梁廷赞委派程赞清为学堂的监督。
同年稍后改为大清书院。
不过,它仍摆脱不了专馆教学的模式而非正式的学校。
随着晚清政府在其“新政”与“维新”内政变革的同时,派了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来美考察,后内阁侍读梁庆桂上学部手摺,主张奏派专员赴北美提倡华文教育。
光绪34年(1908年),梁氏乃受命遵照清廷的旨意,来美劝学兴学。
他抵美后,先在旧金山与中华总会馆协商,在大清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大清侨民小学。
民初(1920年)改为中华侨民公立学校, 1927年再改为中华中学迄今。
④梁氏后又从旧金山转赴北美各埠劝学,先后在沙加 度、芝加哥、波特兰、西雅图、纽约以及加拿大的温哥华、维多利亚等地,也兴办了大清侨民学堂。
⑤梁氏来美劝学对整个华文教育起了倡导、组织和促进作用。
从此,美国的华文教育由于中国政府的导入,也从原先自发的私塾或专馆式的教育,走上了有组织、有规模的新式侨民教育的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一种民族主义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回荡;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所及,在这北美的土地上,也掀起了新文化、兴办新学校的热潮,促进了华文学校的迅速增加,并使其向着完全学制发展。
这种情形,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有华埠的几个主要城市,几乎都开设了华文学校。
据统计,在旧金山有14所,在夏威夷有23所,在加州其他都市有12所,在美国大陆除加州外的都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波士顿以及西雅图等地有10多所,合计全美不下60所左右。
⑥其中有社团办的,有因地缘关系的团体办的,有教会办的,也有政党办的。
此中又以旧金山和夏威夷为最,它们也成了在美华文教育的重镇。
3.衰落与复兴可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五六十年代,由于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华文教育不但没有继续发展,反而开始衰落,这主要是因为战前的一群华裔经过奋斗和美国文化的洗礼,逐渐被美国社会生活及其文化同化。
战后,社会对华人的歧视逐渐减退,华人在中西文化交相冲突中,因为社会现实生活的功利及其价值取向遂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疏离与放弃。
新一代华人华裔因美国战后的繁荣开始得到较好的教育,有的又有专业知识,所以很多人便携眷迁离华埠,进入了主流社会。
1949年后,随着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尤其韩战爆发,中美之间的对抗,华人与中国大陆也隔绝了。
这期间,华文华语除了华人社会及家族间作为沟通工具使用之外,大多数华人特别是新生的一代,看不到学习华文华语以及中华文化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何关系。
种种因素,便使华文教育走入了低谷。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60年代后期。
60年代而至70年代末期,是美国社会种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美国人反越战情绪高涨,从而促进了亚裔族群意识的觉醒。
在亚裔的“种族认同”中,由于华裔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服务于斯,自幼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自然对本族裔文化认识不多,所以,寻找、学习、认同本族裔文化在华人社区极为活跃。
这为华文教育发展和华文学校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70年代以后,又由于台湾经济的起飞,中美关系的解冻,中国的市场经济取向与对外开放,华文华语的实用价值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见增强,同时华人移民急剧增加,促进了华文教育的中兴和华文学校的迅速发展。
在60年代,全美华文学校才不过几十间。
到了1979年上升到了127间,至1985年又发展到304间。
⑦近年并先后在北加州、南加州、美东、美东南、美西南、美中等约十个地区,成立了华文学校的联会或协会。
1994年4月16日在华府又组成了“全美中文学校联合总会”,多方积极推展华教。
在越南等中南半岛华人来美聚居的地方,也开办了不少华校,且喜冠以“中山”学校为名。
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些由中国大陆来美的学者和留学生办的中文学校,他们教授普通话、简体汉字、用汉语拼音方案等,并于1994年12月5日在华府成立了“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籍以推动中文教学的发展。
⑧华校的发展,据调查,全美约有五百多所,由幼稚园至12年级的学生达64,880人。
⑨其中加州占了40. 7%,美东占了37%,而阿拉斯加及夏威夷则有550名。
到今天,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美约有600多间学校,为全美88%大学以下的学生提供了华语课程。
λυ仅在旧金山湾区就不下135间。
λϖ单南湾地区属北加州中文学校协会者就有68所,共13,000余人,旧金山市也有25间。
λω其中老华校仍以粤语授课,除周日每天下午四至六时上课之外,还增设了上下午班次的周末班。
惟华埠以外华校则都采用普通话授课,有的地区则普通话与粤语兼备,它们基本上都是周末上课。
华文学校的蓬勃发展,把华文教育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
二、侨教与华教近百年来,华文教育始终是以侨民教育的属性和形式出现的。
最早私塾式的专馆固然是采用中国传统蒙学读本为教科书,讲授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和四书五经等,传授儒家孔孟之道,作八股文章,晚清随着国内出现的“新政”与“维新”,课程有所革新,增加“新学”内容,但浓重的侨民教育色彩始终如一。
及至近代,中国政府同样沿着这条侨民教育的路子发展,视海外华文教育为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制定了若干华文教育的政策,如委托驻外使领馆兼顾华校,设华侨教育委员会,召开华侨教育会议,吸引华侨子弟回国升学和深造,举办补习班等等,使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国教育体制相接轨。
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学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也是来自中国国内国民学校所用的课本。
所以,海外华文教育实质上就是中国国民教育在海外的延伸。
时至今日,美国的华文教育仍然带着强烈的“侨教”色彩,华文学校也仍然戴着“侨校”的桂冠。
其实,美国的华文教育是随着中美两国国内的情势及两国的关系而变化发展着的。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目前全美华人总数不下二百多万。
λξ基于各种客观社会情势的发展,广大华侨由原先的“落叶归根”的“侨民”心态,慢慢地转变成了“落地生根”,而且这种转变还在不断发展。
如今,他们中绝大部分已是“华人”而非“华侨”。
在法理上他们已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也明明白白地规定:“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λψ诚然,美国华人身份的改变,反映到华文教育上来,促使了原有华文教育性质的改变,即从侨民教育慢慢过渡到真正的华文教育上来。
从前华侨华人把子女送到华校,其目的在于使其将来能回中国谋生或帮助其在侨社中能用共同的语言,找到沟通和共识。
可是今天,他们虽然始终无法抹去淡淡的乡愁,百般的移民心绪,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情怀和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心理的传承,但是更多的、主要的还是考虑下一代如何更好地投入美国主流社会。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生活在美国的美国人。
今日已有不少华人华裔在美国各级政府任公职,参与各项政治活动。
他们中有国会参议员、副州长、州务卿、各级学校校长、市长、市议员、警察局长、联邦或地方官及检察官等等,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优异成绩,为华人争得了荣耀和光彩。
他们已非昔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华侨了。
因此,今天的华文教育的对象,基本上不再是“中国人”,也不是传统的华侨子弟了,而是华裔美国人,或美国的华族。
λζ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华文教育的属性及其定位问题,关系到华文教育的宗旨、性质、目的和任务等等。
若看不到这一点,也就无法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无法编写华文教材和确定其教学手段,甚至无法进行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设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