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淡妆浓抹总相宜
—————— 漫步古代散文发展道路
高二语文组 制作
教学目标
从我们学过的散文中,来寻找古代 散文发展的脉络。
着 我 们 璀 璨 光 彩 的 文 学 殿 堂 。
诗 歌 、 小 说 、 戏 剧 共 同 装 点
为 重 要 的 文 学 体 裁 之 一 。 与
多 彩 的 文 学 史 上 , 散 文 是 最
《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世称“春秋三传”。
总结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 形式,即议论文和记叙文。后代散 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以 上两种形式都有密切联系。虽然当 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 的光芒已不可掩抑,在叙事写人、 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 后世良好的先导。
汉代散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 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登徒子好色赋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 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 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 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 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 许也。登徒子则不然…….
魏晋南北朝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伴随着政治变 革,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 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 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的散文, 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 相对立。在他们的影响下,中 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 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 的统治地位。这次文体革新被 称为唐代古文运动。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西 汉 代 司 史 马 传 迁 汉 文
《汉书》的成就不 如《史记》,但在 史传文学的发展上 仍然有贡献。班固 笔法精密,重视规 矩绳墨,行文谨严 有法;在塑造人物 形象上,也有不少 优秀的篇章。
汉代政论文
两汉政论文的发展颇为迅速。政论文的 功利性和时效性,决定了它与时代需要、社会风 气,特别是与士人心态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文人喜借题发挥,以史为鉴而述治国方略, 东汉后期文人常径遂直陈,横议朝政以痛斥时弊, 文风刚劲质朴。
时代,散文并不发达,代表这一时期散文成就的 是一些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而这些著作,其 文风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骈文的影响,其中比较 突出的有几部著作,即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 之的《洛阳伽蓝记》以及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描述的盛极繁华后倾塌颓圮的千年古都洛 阳城, 洛阳城中一名皇家将领因缘邂逅女子 后,俩人一见钟情并且私定终身,此时将领 却被朝廷征调至边境征战,在连年的兵荒马 乱中,帝都洛阳已沦为废墟,残破不堪,最 后女子苦守将领不遇后,落发为尼,待将领 历经风霜归来寻至女子所出家的伽蓝古寺, 她却早已过世。人们告诉将军,这里一直有 一个女子在等他。周杰伦以这个背景故事为 素材,创作了《烟花易冷》这首歌曲。
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 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 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 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 曹氏父子
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陶渊明
南朝 鲍照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 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 “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 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 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 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 而起。


从总体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兴盛的
在 我 国 源 远 流 长 、 丰 富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相对的散体 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 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 品,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一概 称之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起点
先秦散文
卜辞 《尚书》
历史散文 (记事) 诸子散文 (说理) (殷商、巫师) (商周、史 官)
(春秋战国 哲学家、 史学家)
诸子散文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 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 农、小说十家 代表: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 道家有《老子》、《庄子》;
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
杂家有《吕氏春秋》等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不亦君子乎?” 子曰:“——————,可以为师矣。”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 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己,曰奉壹。
“风直骈以作散愈晚 西靡到体李缺文、唐 昆一宋文商乏家柳时 体时真仍隐有去宗期 ”的宗然为力世元社 。骈时居代的后等会 体,优表后,中动 形势作继古唐荡 成。家者文一, 了一的,创批随 韩 ——
年 派 作 代 系 者
特 色
人物描写:准确到位, 采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 出的写法,使人物形象 鲜明。
语言:精确生动,文气 流畅疏朗,曲折自如。 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与气 势。
关键 索引
鲁迅评价:史 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 再现历史画面。 人物描写与结 构艺术对后世影 响深远。 语言对唐宋古 文运动及桐城派 有巨大影响。
素颜韵脚诗——盗墓笔记(一)
就好像 两页玄妙字符 被偶然拼凑成 古图 有些遇见 只能推给命运慈悲的 吩咐 秘密只被你我 用心 轻而易举的 解读 并不是谁都可以 驱逐 有些荒芜 只是 自从有了你 这一本日记簿 才不孤独 就好像 洛阳铲从地下挖出 深埋带血的 土 爱情有时 就是明知会粉碎骨 却还要下的 墓 抛开危险预兆 一贯选择 熟视无睹 因为始终相信 地底深处 金丝楠木棺里会藏着 我们 都想要的 那一种幸福

赋的特点: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 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 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 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 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 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 玉也有赋体作品,如《登徒子好色赋》等。
• 唐承六朝和隋之后,骈体文盛行的局 面一开始还没有多大改变,初唐王勃 的《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代李敬 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 其中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 竟是谁家天下”,更是传诵不衰。
古文运动
背景: 一 文学因素:魏晋以来骈体文盛行,其內容空洞,远 离实际。 二 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勢日渐衰微,士子文人想恢 复大唐国风、重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学 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 秦两汉散文。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 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政论文 :贾谊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班固、张衡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 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 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 元23)共 229年的断代历史。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
(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槽(cáo)枥(lì )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 sù)一石(dàn)。食(sì )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shí )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 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 定完全否定。如《醉翁亭记》 散中带骈,骈散相间,有似骈 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 已有转散的趋势,杜牧的《阿 房宫赋》随注意铺陈,但全无 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 欧阳修则进一步推行骈散结合, 确立新体文赋。
苏轼继欧阳修后领导古文运动 并取得完全胜利。他的创作代表 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 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其议 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 纵横,善于随即生发,表现高度 的论说技巧。精美的游记、杂记 、随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 笔成趣,姿态横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
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