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M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M

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 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以及相近的竟陵派, 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
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明初: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秦士
录》《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卖柑者言》《郁离子》
明中叶: 1.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
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对扫荡八 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又走上 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
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 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 胡。
三、魏晋南北朝
辞赋
文学进入自觉时期,文学创作 个性化,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文学阶段
1.特征: ①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
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 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 赋)
②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 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 益多样化。(骈文)
2.代表作家: 魏:三曹 魏晋:阮籍、嵇康 东晋:王羲之、陶渊明 南朝:鲍照
几百年来,人们读到归有光的《寒花葬 志》、《项脊轩志》、《先妣事略》、 《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 《女如兰圹志》等文,无不为之深深感 动。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一 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象一泓甘 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 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
归有光善于捕捉生活中貌视十分平常的 细节和场面,寥寥几笔,形神即现,给 人难忘的印象,且在平淡简朴的笔墨中, 饱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挚感情。
3.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 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 主张独抒性灵。
晚明: 张 岱:《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侯方域:《李姬传》 《马伶传》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清朝: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
魏禧,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流派,主
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提出了 “义法”主张,是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 论。文章多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 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 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1506—1571) 1571年(66岁) 去世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 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 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 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 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 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 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 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使文章 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 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 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 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
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 有光力相触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 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 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 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举万历十
九年乡试,再被放,即屏居江村,与无 锡高攀龙最善。其殁也,巡按御史祁彪 佳请于朝,赠翰林待诏。
与桐城派异趣的散文家有袁枚、沈 复等。
资产阶级文化启蒙:龚自珍《病梅 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 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 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1.文学因素:魏晉以来骈体文盛 行,其內容空洞,远离实际。
2.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势日渐 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复大唐国风、重 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 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 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 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 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 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 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 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 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 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 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 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 无迁卒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 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 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 实录》,卒官。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赋汉
文先





















动பைடு நூலகம்









一、先秦
1.第一部散文集 2.诸子散文 3.历史散文
卜辞
《尚书》
(殷商巫师) (商周史官)
诸子散文(说理) 历史散文(记事)
(春秋战国哲学家、史学家)
应用阶段
诸子散文: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 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 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归有光简历
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归有光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2.《汉书》 ①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②开创了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 ③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
政论文:
1.贾谊:他的散文善用比喻, 语言富于形象性。
《过秦论》 《治安策》 《论积贮疏》
2.晁错: 《守边劝农疏》 《论贵粟疏》
赋:
1.赋的产生: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
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
唐宋八大家
韩 愈:《师说》 《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捕蛇者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秋声赋》 《伶官传序》
苏 洵:《六国论》 苏 轼:《石钟山记》 苏 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曾 巩:《墨池记》
五、元明清
流派纷呈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 的精神。
关于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 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 称“四六文”。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 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作为和散文对举的一种文体, 产生于魏晋,盛行于六朝,中唐古文运 动以后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 清初,作者接踵而起。
《哀江南赋》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 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 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儒家:《论语》(言简意赅) 《孟子》(言辞雄辩) 《荀子》(论证缜密)
道家:《老子》 《庄子》(想象奇特)
法家:《韩非子》(犀利峻峭) 墨家:《墨子》(逻辑性强) 杂家:《吕氏春秋》(条理分明)
历史散文:
1.《尚书》:原称《书》,到汉 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 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兼散文集。
2.《春秋》与《左传》(相传为 左丘明所写,善描战争)
我年已高而归途遥远,这是什么人间世道 啊!冯异将军一去,大树即见飘零。荆轲壮士 不回,寒风倍感萧瑟。我怀着蔺相如持璧睨柱 之志,却不料为不守信义之徒所欺;又想象毛 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那样,却手捧珠盘而 未能促其定盟。
四、唐宋
古文运动
1.扬六朝余波,讲究辞采的骈文。 2.革六朝旧习,散行流畅的古文。
3.《国语》
4.《战国策》(西汉刘向辑成, 长于说事 )
二、汉代
1.史传文 2.政论文 3.赋
汉代散文
史传文:司马迁、班固 政论文:贾谊、晁错 汉 赋:汉赋四大家等
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 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 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 ①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②开创了综合纂史方法。 ③秉笔直书。 ④形象生动。
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 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 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 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江苏太 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 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追宗怀 远之意。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 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 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 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 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①诗歌常用比兴,散文 注重写实。
②诗歌刻画形象多跳跃 和省略,散文则交代得细致 真实。
③诗歌给人更多想象空 间,散文给人更具体逼真的 感受。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 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 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 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 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 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 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 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 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 “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 利录》等。
2.赋的特点: 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
华美,色彩绚丽,吸收了楚辞的 特点。
正由于赋的发展与楚辞有着 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辞赋并 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