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需通论

供需通论

供需通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衢州监管分局陈侃【摘要】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由从事供给生产的内循环和从事金融投资/投机的外循环组成。

内循环主要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进行逐利,而外循环则是将内循环流出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或消费重新注入内循环,并通过内循环收益分成和摄取产品价差进行逐利。

任何经济体都是以供给与需求为核心,供给取决于资源、资本品、劳动及技术的充分利用,需求则取决于供给本身的创造及外循环储蓄-需求的转换,净储蓄等于投资+投机,当投机大于零时,有效需求不足,反之则有效需求分配过度,只有在投机等于零时,供给才完成有效需求的创造。

政府应当充当“守望者”的角色,通过有条件的财政政策、分层次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府所能控制的政策工具,对内循环(生产)、外循环(金融)分层次施加影响,形成具体的、目标明确的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促进供给、需求完成潜在产量水平的均衡,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实现生产、就业和消费的最大化。

市场无形之手有二,一只为供给,由商品或服务转化为货币,以求逐利之预期,另一只则为需求,由货币或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以求效用之欲望。

从供需角度观察,经济的本质就是供需,即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供给尽可能多的需求,故本文从供给与需求角度,来讨论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均衡及其调控之措施。

一、经济经济以人为中心,人类生存之欲望产生需求,发展之欲望产生供给,要满足需求必先供给,要进行供求必先需求,每个参与其中的主体都具有双重的身份,即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

因此,需求“创造”供给,供给也同样“创造”了需求,需求和供给就是在相因相生中循环1。

1供给与需求相因相生完全可以表述为:居民的需求为供给厂商提供了资本,厂商的供给为居民提供了收入;或者:居民由于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产生要素的供给,厂商为了商品和劳务供给而产生了对要素的需求。

对此我们不能只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也不能片面夸大需求对供给的作用,这个问题就如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关键在于怎样拥有更多的蛋和鸡。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现代经济体由二个相互嵌套的循环组成(如图1所示),内部循环由居民、企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构成,显示的是居民与厂商之间的供需转换。

在内部循环中,供给通过居民(在要素市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在产品市场向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实现;需求则沿着供给相反的方向运行,它通过厂商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对价货币,居民向企业支付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对价货币来实现。

内循环的“游戏规则”就是对价大于成本,居民出让生产要素对价大于生产要素再生或获取的成本,厂商出让商品和服务的对价大于投入要素的成本,此对价与成本的差额便是利润的创造。

图1外部循环是内部循环进行入“货币经济”,消费出现剩余后的产物,它由金融机构、投资者、投机者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组成,在这个循环中,金融机构按照居民、厂商对货币的需求,设计制造出诸如存款、贷款、债券、股票、期货、期权等林林总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出售给投资/投机者,将一部分在一定时期内不消费、不投投资的货币转化为有效需求,其逐利方式为取得产品的价差收益,即从金融产品的价差中取得收益。

这一循环虽然从本质反映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但与内循环不同的是在于其逐利机会是双向的,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均有博取价差的机会。

二大循环彼此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存,内部循环为通常意义上的实体经济,完成一个经济体的创造价值,外循环则通过将储蓄2转化为投资或消费服务于内循环,但外循环的运行有其自身的特点,每增加一份消费或每增加一份投资就产出一份金融产品,当金融产品积累并衍生到一定数量时,就形成了自身供需循环。

内循环中的货币通过储蓄、投机进入外循环,外循环中的货币通过消费和投资返回内循环,决定货币流向及在各循环中的存量则取决于二循环现期、预期收益率高低。

二、供给3供给(AS)系指经济体内循环中的厂商在一定利润水平下、一定时期内厂商所愿意并能够出让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从供给的流程分析,要供给首先必须积累一定数量从法律上和厂商自定章程中约定称之为资本的货币4,然后使用这些货币雇佣劳动,购买土地、能2经济学中的储蓄一词原系从英文saving直译过来,但此词在中文中含义为“把节约下来的钱积存起来,多指把钱存入银行”,因此笔者认为还是译成节余比较恰当。

3本文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论述供给与需求,故文中所提的供给主要系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生产和出售的商品和劳务,需求也同为各部门或居民为取得一定商品和服务所愿意支付的货币。

4资本是厂商所能拥有和控制的、用来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全部货币投入,它包括但不限于自身积累的货币、通过借贷获取的货币、投入生产要素折算而来的货币,是一个反映生产要素资金来源的概念。

源各种矿等资源,购买建筑设备、生产设备、半成品等资本品,购买工艺、专利、知识等技术,并力图用好这些生产要素,使其实现最大产量,最后再通过市场出售转换成为收入,回收投入成本,弥补资本实现利润。

因此,供给的基础主要为为劳动、资源、资本品和技术等,产量则取决于各要素合理配比和充分使用。

(一)供给的基础1、劳动劳动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使用。

它是供给生产各要素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投入品,其之所以“重要”,一是劳工队伍的稳定决定了供给生产能否顺利进行,一个深陷罢工、战乱的国家供给生产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经济发展则无从谈起;二是劳动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合理使用和效率高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地区同样的资本投入,可能会因劳动素质的高低而带来不同的结果。

劳动如同电能一样,无法保存与储藏,对任何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如在供给过程中未加以充分运用,则也一种浪费,这种浪费与资本闲置、资源流失没什么二样。

2、资源供给生产所需的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天然物品,本文所讨论的资源系指耗费资本所购的天然的物品。

供给生产或多或少以消耗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为代价的,但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现在人们已经能计算出大部资源可供消耗的年限,即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有一个再生循环的时限,技术进步只能做到用丰富资源代替稀缺资源、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可能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发明创造出一种新的资源,供给是有极限,这个极限“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我们的未来,因此,从长远看,资源是供给产量的一个限制性的因素。

3、资本品资本品是一种耗费资本所购的、用于供给生产的、被生产出来的非天然的物品,它有别于劳动、资源这二种生产要素,系指事先被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的投入品,如厂房、机器设备、半成品等。

很多经济学专著将资本与资本品合并成一个概念,这既与供给生产实际流程(资本→资本品+劳动+资源→商品及服务→收入)不符5。

4、技术技术是一种智力劳动的成果,泛指涵盖整个供给过程中各种形式知识及经验技巧的积累与改进。

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新知识发现、新产品发明上,同时还体现在拥有更高素质和更高技能的劳动、更先进和更高效的资本品,更新型更节约的资源。

(二)产量的决定产量的决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货币资本状态,厂商面临机会成本的抉择:一是投资,即投入内循环,购买劳动、资源、资本品和技术,二是投机,投入外循环,购买金融产品,虽然二种选择目的均为逐利,但只有投资方式才有可能增加产量;在生产阶段,各要素间存在“木桶效应”,产量则取决于其中某一要素所能达到的“短边”;5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十八版第232页)中将资本与资本品一起定义,“资本或资本品包括那些生产出来的耐用品,它们在进一步的生产中被作为生产性投入”,但从现实状况分析,资本是货币的概念,资本品则是要素的概念,这样的定义未免混淆二种不同的概念。

此外在増加产量过程中,还可能面临要素价格上涨和产品价格下降、边际收益递减的可能。

但是,尽管如此,市场终会寻找到一个均衡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一种情况:被贪婪的乐观预期驱使,投资、资本增加,要素存量上升,产量快速增长,同样,也可能见到,恐慌的悲观预期所带来令人窒息的产量萎缩。

三、需求需求(AD)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居民为交换商品和服务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货币数量6。

按照市场规则,居民拿出一定数量的货币与厂商交换商品或服务,因此,货币在交换中代表了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需求就是货币,居民的货币收入代表需求,其支出的预算构成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投机三大类。

(一)货币收入支出的预算构成1、消费所谓消费就是用货币换取最终效用行为,指民众在最终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一般而言,消费来源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消费获得的效用大于为收入付出的艰辛,则消费占收入的比率增加,反之则下降,对此,与其说是一种消费规律或者理论,还不如说是居民的心理与习惯,不是基于经济人分析所能解析的。

如根据消费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作一排列,对消费需求作一简单细分,一些为满足生存、安全的需求,是不可压缩的消费,其价格弹性为零或缺6很多经济学教科书上将需求表述为“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这种需求的定义很像是供给定义另一种的表述,对宏观供需分析、管理操作没有很大的意义。

乏弹性,属固定消费,另一些为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或因战争与和平、或因繁荣和衰退等不确定的原因,既可以作最大限度的压缩,也可作最大限度的扩大,属可变消费。

总消费=固定消费+可变消费,由于可变消费可变,社会总消费是不确定的。

2、投资投资是将货币(包括通过事前投入货币取得的技术、土地和资源等要素)投入供给生产的逐利活动。

一个经济体的投资,不仅表现在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且表现在要素存量的增加,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投资。

从投资到供给必须经历货币—资本—要素—产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不仅要受到供给本身的资本利润率的影响,而且还会受机会成本的替代。

一般情况下,当现期利润率、预期利润率越高,机会成本越小,投资增加,反之则投资减少。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没有投资就没有增长,也就没有进一步改善居民福利的基础,但过度的投资又会抑制消费、闲置要素,诱发经济周期性波动。

3、投机投机是不增加供给的货币逐利活动,它孳生于供需循环7之中,游离于消费与投资之外,不是有效需求,之所以将其放在需求中讨论是因为投机是居民对收入预算的(除投资、消费外)第三种选择。

投机的逐利主要是依赖于价格波动,波动幅度越大投机越活跃。

与投资7此外的循环不仅指图1中内循环中的供需循环,同样也包括外循环的供需循环。

相比,二者的起点和终点均为货币,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所以二者非常相似,但它们实现过程却是完全不同的,投机实现的只是货币“口袋转移”,不会象投资一样最终会产出商品和服务,即不创造价值。

尽管如此,投机并不意味着“罪恶”,在一定条件下它会促进价格趋向合理、转移分散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