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地位与特点:(1)“水的沸腾”实验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是非常重要的。
(2)汽化和液化现象与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紧密相关,能较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众多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了解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制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父母、爱生活和爱祖国的热情、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3.重点与难点:(1)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2)难点是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保温瓶(热水)、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纸盖、温度计、停表(钟表)(演示实验1用);讲课仪、硬纸板、酒精若干、棉签若干(学生体验活动、演示实验2用)。
二、说学情1.经过上一节《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描点作图能力。
2.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新课的学习起到很大的知识迁移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与学法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1.演示法:演示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物理奥秘,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利用实验现象,结合理论讲解。
4.问题法:通过设置疑问、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5.自学法: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类比法:通过不同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包括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学、沸腾的教学、蒸发的教学、液化的教学四个部分。
[一]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学教学思路:教师引入→教师设疑→观看实验视频(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归纳教师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物质液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
(既简单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引入本节的教学内容,过渡自然)教师设疑:[1]炎炎夏日,洒水车要在马路上洒一些水,但过一会儿水就消失了。
[2]我们是初中学生了,要力所能及的为家里干一些家务活,有时会把湿衣服拿出去晾晒,衣服就会变干。
马路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都去哪儿了呢?(加强学生爱劳动、爱父母教育;联系生活实际)下面,请看一段有趣的酒精变化实验视频。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总结归纳: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二]沸腾的教学教学思路:教师引入→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器材及装置→实验过程→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设疑(知识应用)教师引入:我们知道,常喝“开水”有益身体健康。
(介绍生活常识,关注健康)所谓“开水”就是把水烧开,水“开”了这一生活用语在物理学中就叫做沸腾。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水沸腾时的一些特征(现象)和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提出问题:[1]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现象)?[2]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猜想和假设:(请同学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大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语:要研究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实验器材及装置:略注意事项:会正确使用停表、温度计、酒精灯。
实验过程:[1]当水温升高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
[2]实验后要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同时要观察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情况(看和听)。
演示水(酒精)沸腾实验(观看视频):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画好实验图象,并将学生记录结果和所画图象展示,纠正出现的错误。
(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自主创造活动)交流讨论:图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气泡产生怎样?水的温度怎样变化?图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后的过程?气泡产生怎样?水的温度怎样变化?若移走酒精灯(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问题解决能力)归纳总结:(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2)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沸腾现象消失,沸腾吸热。
(3)沸点:液体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作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4)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师设疑1:有人说,本实验中如果用纸杯代替烧杯也可以把水“烧开”。
这是真的吗(学生猜想)?去伪存真需要通过什么来验证(实验)?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真假实验室”,观看一个纸杯烧水的实验视频。
(通过师生间互动,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研究并不神秘)教师设疑2:也有人说,本实验中如果用酒精温度计代替水银温度计也可以测出沸水温度。
这是真的吗(学生猜想)?下面请看一下“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
观察课本P60“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
(1)酒精的沸点为78℃: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2)液体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水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才是100℃。
(通过两个“是真的吗”设疑,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三]蒸发的教学教学思路:教师引入→学生体验→演示实验→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知识应用)→得出结论→课后作业1教师引入:马路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都去哪儿了呢?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它是沸腾吗?不是,它们是另外一种汽化现象—蒸发。
学生体验:[1]闻:先闻闻酒精的味道,说明什么?(酒精由液体变成气体才能被我们闻到,这是汽化中的蒸发)[2]感:再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凉)[3]看:等一会儿看看手背上的酒精消失了没有?(液体酒精变成气体跑掉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有效链接)演示蒸发制冷实验:[1]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变化了吗?[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蒸发制冷,解释了手背为什么有凉的感觉)(利用讲课仪显示温度计示数下降,增强视觉效果,加深学生印象)归纳总结: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汽化比较缓慢。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制冷作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阳光下和通风处?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课后作业1: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会应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四]液化的教学教学思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师生共同释疑→课后作业2自主学习课本P61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书本上列举了哪些气体液化的实例?生活中还有哪些?①人呼出的“白气”;②眼镜片上蒙着的小水珠;③露珠;④雨、雾;⑤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淇淋的包装盒外有水滴。
2.“白气”是水蒸气吗?北方的冬天,人能呼出“白气”,夏天却不能,为什么?3.液化的两种途径是什么?气体液化有哪些应用?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
气体液化的应用:便于运输和储存。
[1]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使用时防止泄露、注意安全)。
[2]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态,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3]近些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令世界瞩目(爱国主义教育),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
4.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水蒸气烫伤比水更严重?归纳总结: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课后作业2:汽化和液化有什么不同?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方面?(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渗透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说教学反思(1)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长处、尽量避免它的短处。
PPT课件中幻灯片张数不宜过多(6-12篇);演示时,滞留时间要适当长一些。
(2)“水的沸腾实验”的改进:用火焰温度更高的酒精喷灯代替酒精灯,可以节约加热时间,并能确保实验成功。
(3)探究实验的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结论从哪里来”、“结论怎么来”。
即要更重视探究的过程。
(4)教师语言要简练、准确;精妙的引入语、过渡语非常重要;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要时刻关注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和能力培养。
以上所述有不足和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