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


二、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物质
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原子看作物质
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 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 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 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 不变的属性。
2、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主体。
形而上学的观点: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 不变化的。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 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唯心主义观点:“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 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幡动,不 是风动,仁者心动。” (《坛经》)
(1)涵义
辩证法——黑格尔第一个用以指关于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的哲学思想,现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含义。
法的反义词。是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 矛盾的观点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行而上学——自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辩证
(2)特点
辩 证 法: 联系、发展、全面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
(3)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它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 限。 它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的涵义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 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 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 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 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 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幡 动!
风 动!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 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 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3、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1)相对静止的涵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形式,是指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 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
董仲舒
芝诺“飞矢不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夸大运 动,否定相对静止。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
(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发展的条 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基 础。
自然科学领域时空观发展过程中的 三种主要理论:
• 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时期的时空观 •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 相对论”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最普遍、 最根本的问题。 (2)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和派别都不 能回避的问题。 (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 向。
孔子思想的特点
知人而不知天
知生而不知死
知乐而不知苦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辨证性,体现了共性和 个性的统一。
(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 结构理论的关系
区别:哲学物质范畴揭示了一切物质形态的共
性;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阶段上关于 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
联系:物质结构理论是哲学物质范畴基础;哲
学物质范畴给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指导。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科学涵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其特性是一维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 性。其特性是三维性。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物质运动 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2)时间和空间 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机 械 性
人是机器
钟 齿轮 发条 游丝
人 关节 心脏 神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形 而 上 学 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不 彻 底 性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对唯 物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 证,并贯彻到社会历史 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 主义。
(2)相对静止的表现形式:
①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 ②没有发生质变。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形而上学不变论(绝对主义):夸大相 对静止,否定运动。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 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 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 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 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 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 对的。
4、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 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哲 学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
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的问题。
(2)唯心主义
坚持思维或精神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物 质是由精神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
观念、理念、宇宙精神、绝 对观念)作为世界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绝对精 神” 、“绝对观念” 柏拉图—“理念” 朱熹—“理” 老子—“道”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知的。

认为思维不能够反映存在,人们只能认 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其典型代表人物:休谟、康德。
• 修谟:不仅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而且否认精
神实体的存在。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经验,至 于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是人的认识所无法把 握的。即在世界上,除了感觉经验之外,没有任 何其他东西。
(3)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演变
A、古代朴素辩证法
B、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C、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

“万物皆流变” “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集 大成者。 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表述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 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思想。

对立
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联系
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 有限包含无限,有限体现无限。
5、坚持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坚持时空无限性原理是坚持世界物质性 原理的必要条件。

时空的客观性、绝对性要求我们在实践 中“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时空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意事 物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唯物主义 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或精神第二性, 精神是物质派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 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

中国的元气说、五行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 特的原子论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 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 性质。

• 康德:外部世界——“物自体”只是感觉的素材,
是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不在空间或时间中,它不 是实体,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是我们知觉的一 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可以确信,我们没有经 验到的物自体。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世界“怎么样”
辩证法
形而上学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狭义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V l l 1 2 C
2
t
t V 1 2 C
2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即著名的尺缩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 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 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 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
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揭示了发 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主观能 动性的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 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