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5-2黄疸--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幻灯片

最新5-2黄疸--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幻灯片

5-2黄疸--中医临床护理 学课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黄疸的概念,阳黄、阴黄、急黄的含 义,黄疸的病因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 问题与护理措施。
2.熟悉黄疸的讨论范围、诊断与鉴别诊断、 证治分类。
3.了解黄疸的历史沿革及健康教育。
一、定义
概述
• 黄疸 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疾 患,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病因病机
嗜食寒凉,苦寒之药,损伤脾阳 脾阳素虚
湿从寒化,胆汁 浸渍于肌肤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3.病后续发,砂石虫体阻滞,胆汁失泄
积聚日久不消
瘀血砂石阻滞 胆汁失于常道外溢
黄疸
虫体阻滞
病因病机
4.化源不足,血不荣色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与萎黄鉴别
1、辨阴黄与阳黄
辨证要点
(快、热、实)
(慢、寒、虚)




黄色鲜明如橘
黄色晦暗如烟熏
身热,口干苦
纳少,乏力
舌苔黄腻,脉濡数
舌淡、苔白腻、脉濡 缓或沉迟
热证 实证
寒证 虚证
2、阳黄辨湿热偏重
辨证要点
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
身目俱黄, 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头重身困,身热不扬, 小便短少黄赤,便秘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闷
护理措施
2. 生活起居护理
① 病室环境 ② 做好隔离措施 ③ 卧床休息
阳黄-热重于湿-偏凉 阳黄-湿重于热-偏暖 阴黄-偏暖 急黄-单人病房
④ 保持皮肤、口腔清洁
《素问》“人卧则血归于肝”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湿重于热
证治分类
3. 急黄
证治分类
4.寒湿阻遏
证治分类
5.脾虚血亏
证治分类
护理问题
• 皮肤巩膜黄染 • 恶心呕吐 • 体温过高 • 不舒适——皮肤骚痒 • 有湿毒内陷心营的危险
• 排便型态异常——便秘 • 排便型态异常——便溏 • 不舒适——脘腹胀满 • 活动无耐力 • 焦虑
护理措施
身 黄
小便黄
目黄
目黄
二、黄疸的实质 概 述
• 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升高(超过34.2μmol/L),聚 集于巩膜、粘膜、体液和皮肤到达一定程度即出现 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值1.7~17.1μmol/L
三、黄疸的分类
阴黄 阳黄 急黄
阴黄 色泽晦暗如烟
熏的黄疸,由寒湿困 遏,脾阳不振所致
阳黄 色泽鲜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6、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 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 .长期服用米帕林、呋喃西林类药物
• 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 17.134.2μmol/L)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2、伴随症状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 3、病史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
、癥积等病史(肝炎接触史、有害药物接触史、 酗酒史、家族史)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4、理化检查:血胆红素、尿胆红素、肝功、血
常规、溶血实验、B超、CT、MRI 等生化影像 学检查。
5、黄疸实质:血浆胆红素升高,超过 34.2μmol/L
脘痞,恶心呕吐,便溏
舌苔黄腻,脉弦数 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3、辨黄疸的真假
辨证要点
• 要在自然光线下观察黄疸,以别“灯黄”; • “老黄”是指球结膜下脂肪堆积,稍凸出,高低不
平,且以目内眦较为明显,面身不黄; • “药黄”是长期服用米帕林,呋喃类药物亦可致皮
肤、巩膜黄染,但以角膜周缘最为明显; • “假黄”主要是多食含胡萝卜素的瓜果,可出现皮
1. 病情观察
① 观察黄疸的动态变化 ② 观察二便 ③ 观察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次数和时
间 ④ 观察皮肤骚痒的情况
急黄者——湿热疫毒炽盛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① 生命体征、黄疸的变化 ② 神志
a. 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 b. 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记忆力障碍
③ 动血 衄血、呕血、便血、皮肤瘀斑
素体脾胃虚弱 肾精不充
气血亏损 黄疸
肝失所养 疏泄失职
胆汁外溢
病机小结:
病因病机
1. 病位
脾胃肝胆
2. 基本病机 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 常,胆汁外溢
3. 病理因素 湿邪、热邪、寒邪、疫毒、 气滞、瘀血
4. 病理性质 湿热、寒湿
5. 病理转化
6. 预后转归
6、病理转化
病机的演变: 疫毒之邪 湿从热化 湿从寒化
明如橘皮的黄 疸,由湿热蕴 蒸所致
急黄 指湿热疫毒深重,疸
色如金,病情急重的黄疸
四、历史沿革
概述
• 《内经》首先提出《素了问黄·平人疸气病象论名》及说:症“状溺黄的赤记,安载
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 《金匮要略》将黄《灵疸枢·分论病为诊五尺》类说,:“对身病痛面因色微学黄和, 治
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则作了详细论述,提黄出疸治、谷疗疸方、剂女劳“茵疸、陈酒蒿疸汤、黑”、疸 “
茵陈五苓散”等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 《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第一个
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
“胆黄证,……皆因伤胆, 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 液泄故为此证”
四、历史沿革
概述
• 《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
• 《沈氏尊生书》认为黄疸属疫疠,具有传染性和
危险性
“天性疫疠,以致发黄者, 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五、讨论范围
溶血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概述
败血症 胆石症 急慢性肝炎 先天性胆道闭锁 新生儿溶血 胆囊肿瘤 肝硬化
一、病因
• 外感湿热疫毒 • 饮食不节 • 脾胃虚寒 • 病后续发 • 砂石虫体阻滞胆道
肤发黄,发黄部位多在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皮 肤,眼白不黄。
护治原则
• 化湿邪,利小便
湿热 — 清热化湿 ➢化湿邪
寒湿 — 温中化湿 ➢ 利小便 —— 淡渗利湿 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 阳黄
– 热重于湿 – 湿重于热 – 急黄
证治分类
• 阴黄
– 寒湿阻滞 – 脾虚血亏
1.热重于湿
证治分类
病因病机
急黄 阳黄 阴黄
6、病理转化
病因病机
阳黄失 脾阳受损,湿从寒化
阴黄
治误治 热毒炽盛,内陷营血,
侵犯心肝
急黄
阴黄 复感外邪 湿郁化热
阳黄
病因病机
7、预后转归
• 阳黄——病程短,易消退 • 急黄——病情重,危及生命 • 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主症 身黄、目黄、小便黄,以目黄为主要诊断 依据
相关主题